web3.0
-
DeFi之道丨一览DAO“组织乐高”工具生态
注:原文来自1kxnetwork,作者是@lastofours联合创始人Nichanan Kesonpat。 DAO运营是一个新兴的crypto垂直领域,而这里仍然缺乏服务。这里拥有超过1000个Snapshot 空间、70万个治理代币持有者以及超过100亿美元的DAO资金,这是在互联网原生组织的所有运营部门中创造价值的巨大机会。 互联网是大规模人类协调的推动者,而DAO 工具(建立在 web3 之上)现在使我们能够设计和管理激励措施,以保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正和关系,并随着产品或社区的发展,使他们与共同目标保持一致。 与过去一年DeFi 从 70亿美元增长到 900亿美元的“货币乐高”寒武纪大爆发相比,“组织乐高”的生态系统仍处于起步阶段。 无论 DAO 是为了构建产品(yearn、Sushi)、投资(The LAO、MetaCartel Ventures)、收集 NFT(FlamingoDAO、PleasrDAO),还是提供服务(RaidGuild、LexDAO),它们在成长的同时,都容易受到相同的挑战: 1、对于有意义的贡献,如何为其降低障碍 由于对DAO的贡献可以来自任何地方,因此可以使用鉴定和量化不同类型贡献(例如赏金、DAO 特定指标)的工具来建立对优先级的共同理解,即人们如何期望因不同级别的参与而获得奖励。除了金钱补偿之外,DAO 还可以利用建立声誉的工具来激励价值一致的参与者,让他们承担更多的所有权并与 DAO 一起成长。 2、如何在去中心化的同时保持运营效率 从长远来看,权利下放不应以牺牲效率为代价。渐进式去中心化使创业团队能够在走向可信中立的道路上寻找适合市场的产品。我们将探讨DAO通过受限的授权和工作组实现这一点的例子,以及提供额外的制衡层的工具,这些制衡层要求执行者对代币持有人负责。 3、如何大规模协调决策 投票工具帮助个人表达他们的意见,资助他们关心的计划,并授权他们信任的代表以符合他们观点的方式执行决策。这些决定的关键将是相关且可访问的信息。分析工具和数据聚合器在使 DAO 具有人类可读性、从原始链上和链下数据中呈现有意义的见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本文中,我将通过组织设计的视角以及不断增长的web3原生工具套件来探讨这些问题。在探索了每个类别(贡献管理、薪酬、决策制定、资金、分析和DAO框架)之后,我们得出了当今可用的组织乐高积木生态系统的快照。 组织设计 在一定的人数下,一开始可能是一个单一的聊天小组,然后有机地分为工作组或职能委员会,在这些工作组或职能委员会中,成员拥有给定里程碑的所有权。 这些组的名称和详细信息因 DAO 而异,但我们可以根据其操作功能对它们进行粗略的分组。 为了在效率与去中心化之间取得平衡,DAO 采用了分布式权限和约束委托的模式,其中代币持有者在一个离散域内授权具有执行决策权的积极贡献者群体。 受约束的委托允许具有专业知识的个人自主地执行其工作,同时仍然对DAO负责。工作组负责人通常由提名或选举产生,也可以由社区投票选出。 yearn(“yTeams”)、Nexus Mutual (“Hubs”)以及Index Coop (“Working Groups”)中的职能委员会示例。 ShapeShift DAO 中职能委员会的另一个例子 虽然许多职责与传统组织的职责重叠,但核心区别(和价值主张)是贡献的机会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主动提出创建新工作组或改变事物运行方式的提议。 与传统的组织不同,在传统组织中,单个员工和用户必须在董事会闭门会议后做出决策,而DAO 的任何利益相关者都可以挺身而出,做出他们希望看到的改变。DAO 通过提案和征求意见向更广泛的社区开放。一项计划的目的、资源需求、关键利益相关者、绩效指标和实际结果都是透明的 —— 这创造了责任和和社会制衡层。 去中心化并不意味着没有领导,相反,更多的人有权采取行动实现共同目标:DAO 的北极星。 维护良好的文档详细说明了DAO是如何构造的,以及每个工作组正在做什么,这对于帮助潜在的贡献者理解他们的技能可能与DAO的需求相一致有很大的帮助。当然,首先必须要有贡献的动机,这正是贡献者旅程的来源。 贡献管理 贡献者之旅是一个人从不了解DAO到潜伏在社交渠道(如Twitter、Discord)上,再到与其他成员建立联系,再到做出第一次贡献的过程。 理想情况下,贡献者之旅培养了一种不断增长的主人翁感和归属感,这样个人就希望与社区一起成长,并对其愿景产生更大的影响。 贡献者旅程是一个流程设计问题,但其中固有的问题是关于使用什么工具以及如何最好地使用它们。工具可以解决大问题,例如: 1、如何在正确的时间向正确的人提供正确的机会/信息; 2、如何量化、激励和适当奖励贡献; 3、如何通过角色和声誉系统培养信任; 任务和赏金是成员可以在 …
-
游戏打金二十年,区块链“侵入”传统金融的特洛伊木马
作者:Ge Jin 长期研究游戏和虚拟经济的学者,国际上第一部游戏打金纪录片《Gold Farmers》导演,目前担任美国上市科技公司的中国子公司总经理,该公司是Epic Games的技术合作方。 我在2005年曾经拍过关于网络游戏里虚拟经济的纪录片,当时中国有数以万计的年轻人在魔兽世界等游戏里谋生,他们在游戏里赢取的虚拟货币和装备可以从国外玩家那里换来美金,这种行为在游戏圈被称为打金,这些玩家被称为Gold Farmers/金农。 今天同样的事情又在区块链游戏里发生,其中最突出的是Axie Infinity这个宠物游戏,在东南亚已经有数万人把繁殖Axie这个虚拟小精灵和用Axie参与斗武作为谋生手段。 让人感概的是,这一次因为有区块链,“边玩边赚/Play-to-Earn”的玩家比当年的“金农”得到了更多的权益,也更能分享他们所耕耘的游戏的成功。目前最成功的游戏打金团队Yield Guild Games招募了4000多全职玩家,还发行了自己的代币YGG。 这一次,“边玩边赚”的模式不止在改变游戏世界,它也让区块链快速地进入普通人的生活,同时它正在让Defi (去中心化金融)和NFT (非同质化代币)领域加速引入游戏机制,它让我们看到一个趋势:下一代加密资产将同时把金融属性、可玩性和Meme特质最大化。 从边缘走向中心的打金者 我对于区块链游戏,包括Decentraland、Sandbox和Axie Infinity等,都保持着关注,但总觉得游戏和DeFi或者Web3.0类型的区块链应用相比影响面过窄了,直到2个月前家里的菲律宾阿姨和我说起她的家人在玩Axie Infinity赚钱,我才意识到游戏对区块链出圈触及到普通人有如此大的推动力。 我做了一些研究,发现从2021年初开始,Axie Infinity就已经在菲律宾快速传播。疫情对菲律宾的就业市场打击很大,很多原来要出国打工的人出不去,大量的旅游经济的相关人员失去工作,所以当有一小部分人首先发现打Axie Infinity可以赚钱的时候,这个游戏就像病毒一样传播开来。 在Youtube上有一个叫 “Play-to-Earn”的纪录片让我们看到Axie Infinity怎样真实地成为一些普通菲律宾人生活的依靠,这里面包括单亲妈妈、找不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和经营着小便利店的老年夫妇。 如果不是游戏,很难想象这些人成为区块链经济的一部分。目前菲律宾玩家平均每月可以在Axie赚到300美元以上,高于当地的平均收入。 15年前我遇到的中国“金农”和这些菲律宾玩家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他们本来会去做工人或者服务员,但是在游戏里打金赚得不比正常工作少,而且他们也确实喜欢玩游戏,在游戏中获得很多现实中无法获得的成就感。 但是,这一次区块链游戏里玩家赚钱的模式和之前游戏里的有根本性的不同: 1. 之前游戏公司是绝对的上帝,游戏里的资产完全由游戏公司创造和控制。在区块链游戏里,虚拟资产的所有权以NFT的形式记录在区块链上,玩家不用担心游戏公司或任何人把它们夺走。 2. 传统游戏里的虚拟经济是一个封闭的市场。虽然也会有一些交易所来促进不同游戏里的资产和法币之间的交易,但是市场小流动性差。 今天的区块链游戏里的资产是整个2万亿美元加密资产市场的一部分,比如Axie Infinity里的代币AXS和SLP在所有的主流加密交易所都可以被随时交易,它们面对的是数千万加密资产投资者,而不是原来的游戏圈,在流动性和规模方面都是天差地别。 3. 在传统游戏里,大多数时候是游戏公司单方面地赚玩家的钱,玩家也无法影响游戏世界的走向。 在区块链游戏里,玩家能分享游戏的成功,在游戏里积累的代币类似于游戏的股权。在Axie Infinitiy里玩家可以通过完成特定任务来赢得治理代币AXS,AXS的持有者可以通过质押AXS获得利息,还对游戏财政金库的使用和游戏的重大升级有投票权。 4. 在传统游戏里,打金赚钱是灰色地带,经常被游戏公司打击,“金农”也经常受到其他玩家的歧视。 2005年我采访到一些痛恨“中国金农”的美国和韩国玩家,他们甚至会在游戏里发动对“金农”的虚拟战争。但是今天 “play-to-earn”是区块链游戏的核心机制,在里面以赚钱为目标的玩家是游戏的核心用户。 打金团队获得独角兽估值 15年前,打金生意的红火催生了大量的打金工作室。 我当时走访了十几个不同规模的打金工作室,大的几百人,小的十几个人,都是提供住宿,团队两班制24小时打着魔兽世界。当时中国工资还很低,人民币和美元汇率还是1:8,卖虚拟货币或帮人练级换美金是很好的生意。 然而,这些打金工作室非常不稳定,我就曾见证过两个打金工作室一夜之间突然消失,游戏里劳作几个月的玩家们早上回到工作室发现电脑都被老板连夜搬走了,老板和他们几个月的工资也消失了。 今天…
-
波卡生态起步在即 哪五大发展方向值得关注?
背景距离Kusama插槽结束已经过去了一周多,5次拍卖锁仓的KSM超过了114万枚,占了KSM发行量的9.8%,而目前随着第一轮插槽拍卖的结束,Kusama网络已经暂停了Crowdloan功能,等待网络稳定运行,随后大概率会开启第二轮拍卖。 在本周我们还看到了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点,Kusama完成了Statemine的平行链升级,一旦网络升级完毕,任何人都可以在Statemine上创建资产和NFT,可以说历经千辛万苦,我们终于看到了一些资产能够在Kusama生态中应用起来,这也为波卡生态的发展带来了改观,毕竟作为先行网的Kusama的功能也会在波卡上复制出来。 可以说,在经历一年多的测试和准备后,波卡生态终于来到了即将迈入真正应用的阶段,而不再是某些人诟病的“啥都没有”,尤其是Statemine升级后的功能,似乎像极了2017年的以太坊,毕竟那时候的以太坊也只有目前Statemine这条平行链的功能,只是后来才有了我们现在熟知的Dapp、DeFi和NFT。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波卡生态现在才算站在了一个生态爆发的起跑线上,而不再是“闭门研发”的空壳,只是被炒作。 作为一个生态的观察者,我们似乎有了更多的角度来观察波卡生态接下来可能发生的故事,而这些故事似乎可以拼凑出一个完整的生态图谱,也方便我们看到那些炒作背后真正的前景,以下,Enjoy。 波卡生态五大发展前景项目早期红利无论是传统项目还是区块链项目,在项目的早期都存在一个阶段,那就是需要启动的资源,也就是资金和流量。而在项目早期为此做出贡献的人,无疑会获得丰厚的回报。同时相对的,较早加入赛道的项目往往可以抢占先机,享有项目的早期红利。 在传统项目中,很多团队会选择风投融资作为获取启动资金的首选,在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有很多风投公司因为其独特的眼光和毒辣的视角赚的盆满钵满。然而想要成为风投的门槛比较高,使获得项目的早期红利成为了一场并非普通人可以参与的嘉年华。 区块链项目改变了这一现状,用户可以通过较低的门槛加入到社区的建设中,并且凭借着投入的资金和为项目带来的流量获得超额奖励。 以下让我们针对海量项目中的硬件基础设施项目和DeFi项目这两条较为成熟的赛道为例,简单的分析一下我们为什么说项目早期红利是波卡五大发展前景之一。 首先是硬件基础设施项目。波卡生态系统中有不少的硬件基础设施项目,比如有致力于成为Web3.0基础设施的去中心化隐私安全网关Deeper Network;致力于Web3.0生态系统的去中心化存储网络的Crust;致力于成为Web3.0共享云平台,旨在解决计算云中的信任问题的Phala。 这些项目的特点是需要利用众多计算机或者设备所提供的硬件资源,比如网络带宽、存储空间、TEE(可信执行环境)等,构建一个对应的资源网络,并结合区块链打造去中心化网络的某一部分基础设施。而参与者可以通过贡献对应的硬件资源获得激励,这样的网络在最开始的初期,参与的人少,自然是僧少粥多,其中会有不错的机会。 另一方面,作为热门赛道的DeFi项目也会有类似的情况。自从Compound将Yield Farming与DeFi结合,众多DeFi项目纷纷效仿,开创了一种为DeFi项目提供流动性的通用模式。再结合当下最流行的自动做市商(AMM),如今通过将这套机制将原生通证分配给流动性提供者,并通过吸引用户积极参与的方式已经成为许多DeFi项目快速启动的基本方式。 而波卡生态早已具备这样的基础,比如生态中有旨在成为波卡生态中的一站式DeFi中枢的Acala;致力于为质押资产提供流动性的基础设施,作为波卡生态底层的DeFi协议Bifrost;作为底层跨链DEX协议的Zenlink等项目都是紧盯着波卡生态中DeFi这个最大的板块。 Acala Network的先行网Karura和Bifrost此前获得了Kusama第一次平行链插槽拍卖中的名额,作为DeFi方面的专用链,Acala为波卡生态系统的资产提供了一系列为终端用户打造的应用程序,有望是波卡生态项目DeFi的“中心”;Bifrost则为波卡生态系统中的通证提供了安全性和流动性,有望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而Zenlink则通过接入基于Substrate打造的极致、开放、通用的跨链DEX协议Zenlink DEX Protocol,使得所有平行链能够一键构建DEX并实现流动性共享。 这些剑指DeFi领域的波卡生态项目都有实际的落地场景,为用户提供流动性进而快速把应用启动起来,建立初期的流量和参与者,生态的发展就会如已经开动的火车头一样,越来越快了。 自然,作为参与者,用户忠诚度的积累不在一朝一夕,习惯的养成和使用惯性给早期出现的项目带来了重大的机遇。 而对于早期参与项目的用户而言,早起的鸟儿才有虫吃,”早期进入赛道,无疑会收获颇丰。以Acala Ne…
-
贾瑶琪:拥抱Web3.0,为什么互操作性那么重要? | 世界区块链大会
7月25日,“2021世界区块链大会·杭州”在杭州未来科技城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本次大会由杭州时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巴比特)主办。 在下午的Web3.0论坛中,Parity亚洲负责人贾瑶琪博士带来了主题演讲《未来已来:Web3.0拥抱互操作性》。他在演讲中提到,现有的layer 1公链与Web2.0交互只能通过一些相对中心化的方式来完成,属于强信任的交互。此外,当前的多链世界尽管是未来的趋势,但链与链之间却形成了数据孤岛,缺乏互操作性。而Web3.0能比较自洽地证明交互,让不同链之间的数据或资产的传递可以进行自主证明,而无需比较中心化的服务进行交互。波卡就提供了这样一种可以互操作的框架。 以下为巴比特整理的演讲内容: 非常感谢巴比特的邀请。今天我会为大家分享一下波卡Parity是如何在Web3.0中提供对应的互操作性的。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我是瑶琪,Parity亚洲负责人。Parity之前以及现在一直在做Web3.0的基础设施建设,早期的以太坊以及波卡协议,我们致力于为Web3.0提供面向开发者的基础设施以及对应的开源框架。亚洲团队着重于对亚洲的各个生态项目,特别是国内的生态提供对应的技术、市场以及商务方向的支持。 从保险应用来看我们为什么需要互操作性今天的话题是关于Web3.0的互操作性。在此之前,其实我们可以回头从Web2.0的互操作里学习一些知识。 我这里就举一个例子,Web2.0的航班延迟保险对应的应用其实就已经有互操作性对应的功能了。首先我们的保险应用是需要从航空公司里拿到对应数据检查航班有没有延误。同时我们也要通过手机应用去检查使用保险服务的个人有没有到机场。与此同时,我们也会去看一下假如航班真的延误了,保险公司要进行赔付时,是否直接为用户的账户提供转账,有没有用支付宝或微信支付。 作为一个保险应用,其实在对这些数据进行交互时,就已经属于互操作性了。只不过Web2.0已经有非常完善的基础设施。所以通过与不同的服务进行交互,最终可以很方便地获得或组建对应的延误保险的服务。 然而当我们到Web3.0的时代,或是我们看一下现有的Layer 1公链,如果我们想要做到比较好的互操作性,难度挺大。某种程度上来讲,互操作性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作为一个相对隔离的Web3.0,或是区块链整个生态,我们需要与Web2.0世界里的数据打交道,我们需要一个通道将Web2.0的数据转移到链上。这一部分我们目前也没有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通常是通过一些相对中心化的数据提交到链上。 与此同时,目前的Web3.0行业有大量的区块链,不同的区块链某种程度上讲是一个数据孤岛,我们需要对应的协议去连接不同的数据孤岛,然后将整个Web3.0里不同的区块链的数据以及资产连接起来。 正如我刚刚提到的,无论与Web2.0的交互以及与Web3.0本身区块链系统的交互,目前整个行业里缺乏对应的互操作性协议。 虽然我们有一些比较直接的方式,例如通过中间人的方式将对应的数据提供到链上,然后打通Web2.0、Web3.0的数据,但这里存在中心化的信任,这就导致在目前已有的区块链生态或Web3.0生态中大量的交互都是可证明的交互,某种程度上来讲都是需要强信任的交互。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多链世界,不同于2017年只有比较成熟的比特币,现在有大量的公链,未来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确实是一个多链世界。 除了与Web2.0交互,更多的需要链与链之间的交互。作为一条链,需要从比特币或是以太坊上拿对应的数字资产,或是拿对应的NFT资产。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在未来是刚需。 当然,作为区块链系统,大家知道我们本身运行在一个相对隔离的环境。当其他地方的数据传到区块链系统时,我们通常会使用类似于零知识证明以及相对去中心化的方式如原子交换,以保证拿到的数据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这就像我刚刚强调的,在我们未来的Web3.0与Web2.0以及原生的生态进行交互时,我们更期望的一个方式是它能比较自洽地保证与证明这一交互,数据的传递、资产的传递在不同的链之间可以自我地进行一个证明,而无需比较中心化的服务进行交互。 提到这里,大家应该大概理解到目前Web3.0生态以及未来想要打造的更成熟的生态是需要比较好的互操作性协议的。而作为这个行业相对比较先驱的项目,波卡正是为大家提供了无论是连接Web2.0还是Web3.0原生生态的互操作框架。 波卡提供了互操作性框架波卡本身是一个Layer 0的互操作协议,在它之上有各种各样的Layer 1区块链。波卡提供了Substrate对应的开发框架,方便于大家开发波卡原生的区块链系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方便大家统一对应的接口,未来接到波卡生态时进行互操作性以及资产、信息传递时有一个较好的共同处理方式。 当然,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区块链功能,除了资产转移,还有对应的智能合约。当然在…
-
DAO哪里了:简析DAO的发展进程及治理机制
作 者 【火币研究院】陈晗 摘 要: 分布式自治组织(DAO)是通过区块链协议,在共享规则下分权自治完成一些决策并自动执行任务的组织形式。概念源于EOS创始人Daniel Larimer, 2014年经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 Buterin补充后正式进入为期8年的曲折发展:历经形成概念的萌芽期;DashDAO出现至The DAO陨落的混沌期;Aragon、Maker DAO、Moloch DAO框架陆续出现的重构期;以及目前自DeFi爆发后的探索期。 DAO的主流分类方法包括按广义狭义、按技术模型层级、按应用场景等。为探究主流DAO的异同和优缺点,我们根据治理框架对其进行分类:1)根据有无协调机制区分,如链外提案、准入制资格、提案预测市场等;2)根据投票决策机制区分,如基于通证的法定人数投票、二次投票、相对多数投票机制等。 进一步,报告分析了不同治理框架下DAO代表及其优劣势。其中,1)Aragon框架的治理易于理解,但缺乏协调机制、存在公平性问题;2)基于Maker DAO的链外+链上模式可带动治理活跃性并提升安全性,但也带来了中心化、成本及积极性等问题;3)基于Moloch的模式实现最小可用并优化公平性,但易出现恶意提案且流程缓慢;4)基于DAO Stack的框架可聚焦成员注意力,并对上述模式中公平性、安全性作出提升,但又延伸出了投票质量和治理激励的问题。 基于这些不同的DAO代表及治理模式,我们认为目前的DAO已在协议治理、投融资等具体场景提供了一些分布式自治的协作范式,并可解决如下问题:在组织形式上创造全球化运作的环境;在决策上提供了分布式、去信任、透明的决策环境及固定的规则;在资源分配上进行权利下放;提升执行效率;更灵活的组织结构。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技术上放大风险且发展受限;应用场景还在探索初期;DAO生态体系单一功能受限;治理中公平性、质量和激励尚无最优解;有潜在法律风险。我们认为,DAO距离落地并创造出“护城河”还有待时日。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DAO将在短期内向着更多元的场景、更明确的身份、更高的参与度发展;而长期看,则会出现更深入的理论研究、更合理的激励体系、更分布式的方向发展,并成为Web 3.0体系下不可或缺的一环。 一、 什么是DAO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 (DAO),即”分布式自治组织”,是指通过代码及程序,在共享规则下以分权自治形式完成一些决策并自动执行任务的组织形式。用白话来说,就是聚集在某个“大目标”下的一些人对不同的“小目标”进行集体决策,并让决策对应的行动在链上自动执行。在区块链世界中,DAO通过通证及智能合约实现,常用于项目治理或资源分配。 1.1 分布式自治组织(DAO)的定义及演化 从定义上看,根据DAO缩写的内容,目前主流定义需符合至少三点: 分布式 在DAO的语境下,分布式主要指决策权利的分散,在机制中并不赋予关键人物/机构特殊权利—这和传统层级制组织的决策/管理体系是完全不同的。 自治 主要指规则/决策流程是否受代码约束,并在完成决策后自动执行;这一过程主要依靠智能合约实现。 组织 组织由人构成,而人将负责DAO中核心参数(如提案等)的输入、启动对“小目标”的分布式自治流程。 DAO的组织形式包括两点:1)进行提案、决策的最终个体(按V神论文的表述是“边缘”)是人,而不是如AI、机器人等纯自动化个体;2)拥有一定参与者数量,可以充分体现个体基于个人利益进行决策的过程。DAO语义下的组织和普通团体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机制确保“分布式”的实现:固定的小团体容易形成链外共识,即便民主投票也不能保证权利分散。 DAO的定义最早源于BitShares和EOS的创始人Daniel Larimer (BM)在2013年提出的分布式自治公司 (DAC):把加密通证看作是一个分布式的自治公司(DAC)的股份,源代码定义了公司的章程;其目标是通过决策让一个加密体系的价值最大化而成本最小化。 这一概念此后孕育出了BitShares项目,但由于DAC更多是自公司治理角度,应用限制较强因此并未被泛用。 2014年,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 Buterin(V神)在博客中完善DAO的定义及区分后,成为目前较受公认的标准定义版本。根据V神的描述,DAO是“一个生活在互联网上的实体,自主地存在,但也严重依赖雇佣个人来完成某些自治机制本身无法完成的任务”。V神为了区分DAO和其他分布式组织,给出了如下的四象限,而仅拥有内部资本、核心是自治、边缘是人类行为的才属于DAO。 根据V神的四象限图,一个DAO较容易和分布式组织(DO)、分布式应用(DA)以及最早BM提出的DAC混淆。其中,DO是一个群体根据代码规则作出选择并亲自通过…
-
出海掘金,TOP Network构建Web3.0价值互联网
7月24日,由顶级公链TOP Network和海外头部算力服务商TopBlocks主办的“2021世界区块链大会”系列活动之“出海掘金,驭浪前行”在杭州市余杭区未来区块链创新中心成功举办。 TOP Network是由基于第4代区块链技术的原创公链、去中心化应用以及各种配套设施构成的区块链生态系统。TOP链是全球首条实现全状态分片的公链,也是真正为海量业务上链而打造的高性能公链平台。TopBlocks由TOP Network注资成立,总部位于美国,凭借对国内算力政策的准确预判,一开始就把机房放置在海外,成功规避了政策风险。目前,TopBlocks不仅是海外头部算力服务商,更是助力算力出海的中坚力量。 本次活动以“出海掘金,驭浪前行”为主题,在活动中,TOP Network和TopBlocks不仅为现场观众带来了Web3.0最新突破、算力出海布局等用户最为关注的信息,还为现场观众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海量福利,吸引了“2021世界区块链大会”参会者的积极参与。此外,本次私享会还得到了包括巴比特在内的数十家媒体的报道和支持。 主网开启映射,构建Web3.0价值互联网TOP Network高级产品经理Rockey以“TOP主网开启映射,推进Web3.0加速发展”为主题进行演讲,拉开了正常活动的序幕。在活动现场,Rockey正式宣布了TOP主网映射的开启,并带来了TOP的最新发展情况。 据介绍,TOP Network是第一个从创立开始就完全为Web3.0量身打造的区块链平台。为了实现Web3.0的业务目标,TOP公链率先实现了全状态分片,还基于DAG数据结构,创新地应用了双层点阵、双层分片、并行PBFT等技术,单链处理能力超过10万TPS。TOP链极高的TPS和安全性,再加上链上交易确认速度快,交易费用为零等特点,特别适合通信、游戏、社交、大数据、人工智能、IoT等海量高频业务上链。 据Rockey透露,通信业务是TOP Network的核心业务之一,为此打造了去中心化的通信基础服务平台,从语音、视频、Messaging等方面提供基础服务(D-PaaS),既包括去中心化的DApp,也包括中心化的第3方App;既支持To C 也支持To B 的业务,甚至还可为其他公链生态提供基础设施服务,解决了当前中心化通信无法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高、隐私安全受到威胁等诸多弊端。 Rockey指出,目前分布式存储、数字资产存储、DeFi、区块链游戏等领域都已成为TOP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说,主网映射之后,即将开启TOP生态应用的迁移。随着拥有过亿海外用户的叮咚电话(Dingtone)等App逐步迁移至TOP公链,将为TOP生态注入海量真实用户。有了真实应用和用户的强大支撑,TOP生态必将吸引更多第三方开发者开发各类DApp,进一步扩大TOP生态的规模,真正构建体现Web3.0的价值互联网。 遵守政策法规,助力算力出海TopBlocks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朱波以“TopBlocks带你出海掘金”为主题进行演讲,拉开了本次私享会的序幕。首先,朱波对近期国内算力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提出的“打击比特币挖矿和交易”是国内政策的总风向,而此后内蒙古、青海、新疆、四川、云南等省份相继出台禁止挖矿的文件则是以实际行动落实国务院的号召,进一步证实了国内算力服务将全面被禁止的趋势。因此,朱波指出,算力服务行业出海布局已经成为唯一的选择。 据朱波透露,TopBlocks在中美两国都有团队,对两国的政策有着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在美国布局机房后,经过长时间的深耕,目前已经拥有上百机柜,几千公网IP地址、独立AS Number以及直连骨干互联网的几G出口带宽。同时,TopBlocks还具备了Filecoin、Swarm等热门项目的软件优化技术以及Filecoin服务器硬件设计生产能力和优质的美国供应链。 朱波表示,正是基于安全、稳定的算力服务环境,完备的机器设备,成熟的运维技术以及在美国当地丰富的资源和人脉网络,TopBlocks不仅能为用户出海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还可以为算力服务商的出海提供专业的一站式服务。 同时,朱波还指出,TopBlocks还与FILET平台(www.filet.finance)达成了合作,推出全新的算力服务形式,用户可通过质押FIL来获得算力,从而获得FIL的回报。这种无需购买服务器、无需巨额投入的算力服务方式切实降低了参与门槛,让普通投资者都可轻松参与。 FILET开启质押挖矿,现场福利不断FILET联合创始人Noah以”用DeFi玩转Filecoin挖矿“为主题,不仅为用户带来了Filecoin挖矿的新方式,还给现场嘉宾带来接连不断的福利。 Noah介绍称,FILET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云算力挖矿服务平台,基于DeFi场景,连接全…
-
治理的思考:Token与DAO
原文作者:Typto,DAOSquare DAO 是 Web3 时代社区应有的样子,所以下面的内容不再强调 DAO,均称为社区。 我有一个心愿,希望可以构建一个真正的社区,我也将用一生为之努力。但具体而言社区应该是什么样子,以及我们如何实现?这是一个相对宏大的课题,今天我想聊聊治理权。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对于社区而言,什么样的治理才是更完美的,我们用什么来代表我们的治理权,以及如何量化它,如何获取它,如何使用它。 如果我们仅仅只是用 Token 作为并行使我们在社区的治理权,那么我们永远无法构建一个可持续的、健康的社区,我们也永远无法构建一个有凝聚力和活力的社区,反之,它将沦为一个仅剩下聊币的“群”。 群不是社区。 治理的烦恼目前,代表我们在某个项目或者社区治理权的代表物总体分为两类:Token 和 Share。Aragon 和 DAOhaus 分别为这两种类型提供了典型的框架。 Token 意味着只要你持有 Token,你自然成为社区成员,并同时拥有了相应比例的治理权 (Aragon 会自动将你添加进 Aragon DAO 的名单)。Share 则是通过集体共识的方式为成员分配代表其治理权的 Share。 Token 提供了一个相对开放的市场渠道,因此获取治理权的方式非常快捷。不过,开放的市场也会将这种治理权导向另一面,即更多的 Token 筹码会集中于交易者 (甚至投机者) 手中,而真正的社区共建者/推动者/贡献者的占比永远占少数,社区治理很容易变成以金钱主导的权力游戏。我并不反对 Token 的交易属性,但如何将交易和治理平衡在健康的水平,这是需要我们深思的问题。 Share 解决了 Token 交易属性的问题,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公平和健康的治理权代表物,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Share 的获取是“组织”授予治理权的过程,这种模式是相对封闭的。在某些应用场景中它可以完美运行,例如以资金管理为核心的 VentureDAO。但如果我们希望构建一个尽可能降低主观因素且相对开放、公平的社区,显然 Share 存在一些阻碍,因为主观永远是片面的,如果一个社区的权益由小部分人的主观意识决定,则存在公平性上的困惑。同时,从某种角度来说,对社区的认同和贡献并不需要现成员的许可。 虽然现有的两种方案已经为推进这个时代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可以看出,这两种方案均不是完美方案。我们依然处于这个时代的极早期,我们需要继续探索更为优化的方案,优化现有方案所存在的不足,并尝试新的思路。 我的思考及 DAOSquare 的实践在我看来,社区治理并非管理,而是构建一个人与人链接和交互的机制,以便让参与者更愿意携手同行。而关于治理权,我认为以下两点很重要: 社区的治理权不能仅仅由 Token 代表,而应该由多种因子构成,Token 是众多因子之一。 认同和贡献无需许可,治理权也不能依赖于主观因素赋予,而应该可以通过一个开放、可量化的机制自主获得。 第一点定义了治理权应该由什么代表,它决定了哪些人是真正和你一起同行的人。第二点定义了我们如何获得治理权,它决定了这些同行者如何无障碍地加入你,并与你携手前行。 于是我们有了一个想法,构建一个无需许可的贡献协议,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社区通过自主贡献来获得他在社区的权益 (利益和治理权)。这一切都是自运行的。 我们看看具体如何实施。 治理权应该由什么代表社区的目标不同,治理权的代表便不同,一切都需要围绕你的社区目标。例如,你的社区是一个去中心化交易协议 (就像 Uniswap),你的目标大概应该是为去中心化世界提供更好的交易体验。那么治理权的代表除了协议 Token 之外,考虑 LP 贡献以及产品贡献 (例如代码贡献) 也是有必要的。因此如果以 Uniswap 为例,其治理权可能至少由以下几种因子组成: Token (UNI) LP Token 产品贡献 如何将这些因子打包为治理权我们如何将这些治理因子兑换为最终的治理权呢?这便是我刚刚提到的那个“无需许可的贡献协议”,它应该包含了量化标准及兑换通道。请允许我以 DAOSquare 正在开发的无需许可的贡献协议 DKP 为例解释这一过程。 DKP 是 DAOSquare Incubator 的一个模块,全称为 “DAO Kontribution Pool” (你可以想象一下魔兽世界里的 DKP)。任何人都可以在这里将自己对 DAOSquare 的贡献转化为权益。这是一个开放的、无需许可的贡献及兑现场所。 在 DKP,业务路径很简单: 贡献 -> 收益 -> 治理权 贡献是收集治理权因子的地方。对于 DAOSquare 而言,给 OVO Grants 捐赠是一种贡献,Stake $RICE 是一种贡献,当然还有更多社区贡献因子,例如完成 DAO…
-
贾瑶琪:拥抱Web3.0,为什么互操作性那么重要? | 世界区块链大会
7月25日,“2021世界区块链大会·杭州”在杭州未来科技城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本次大会由杭州时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巴比特)主办。 在下午的Web3.0论坛中,Parity亚洲负责人贾瑶琪博士带来了主题演讲《未来已来:Web3.0拥抱互操作性》。他在演讲中提到,现有的layer 1公链与Web2.0交互只能通过一些相对中心化的方式来完成,属于强信任的交互。此外,当前的多链世界尽管是未来的趋势,但链与链之间却形成了数据孤岛,缺乏互操作性。而Web3.0能比较自洽地证明交互,让不同链之间的数据或资产的传递可以进行自主证明,而无需比较中心化的服务进行交互。波卡就提供了这样一种可以互操作的框架。 以下为巴比特整理的演讲内容: 非常感谢巴比特的邀请。今天我会为大家分享一下波卡Parity是如何在Web3.0中提供对应的互操作性的。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我是瑶琪,Parity亚洲负责人。Parity之前以及现在一直在做Web3.0的基础设施建设,早期的以太坊以及波卡协议,我们致力于为Web3.0提供面向开发者的基础设施以及对应的开源框架。亚洲团队着重于对亚洲的各个生态项目,特别是国内的生态提供对应的技术、市场以及商务方向的支持。 从保险应用来看我们为什么需要互操作性今天的话题是关于Web3.0的互操作性。在此之前,其实我们可以回头从Web2.0的互操作里学习一些知识。 我这里就举一个例子,Web2.0的航班延迟保险对应的应用其实就已经有互操作性对应的功能了。首先我们的保险应用是需要从航空公司里拿到对应数据检查航班有没有延误。同时我们也要通过手机应用去检查使用保险服务的个人有没有到机场。与此同时,我们也会去看一下假如航班真的延误了,保险公司要进行赔付时,是否直接为用户的账户提供转账,有没有用支付宝或微信支付。 作为一个保险应用,其实在对这些数据进行交互时,就已经属于互操作性了。只不过Web2.0已经有非常完善的基础设施。所以通过与不同的服务进行交互,最终可以很方便地获得或组建对应的延误保险的服务。 然而当我们到Web3.0的时代,或是我们看一下现有的Layer 1公链,如果我们想要做到比较好的互操作性,难度挺大。某种程度上来讲,互操作性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作为一个相对隔离的Web3.0,或是区块链整个生态,我们需要与Web2.0世界里的数据打交道,我们需要一个通道将Web2.0的数据转移到链上。这一部分我们目前也没有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通常是通过一些相对中心化的数据提交到链上。 与此同时,目前的Web3.0行业有大量的区块链,不同的区块链某种程度上讲是一个数据孤岛,我们需要对应的协议去连接不同的数据孤岛,然后将整个Web3.0里不同的区块链的数据以及资产连接起来。 正如我刚刚提到的,无论与Web2.0的交互以及与Web3.0本身区块链系统的交互,目前整个行业里缺乏对应的互操作性协议。 虽然我们有一些比较直接的方式,例如通过中间人的方式将对应的数据提供到链上,然后打通Web2.0、Web3.0的数据,但这里存在中心化的信任,这就导致在目前已有的区块链生态或Web3.0生态中大量的交互都是可证明的交互,某种程度上来讲都是需要强信任的交互。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多链世界,不同于2017年只有比较成熟的比特币,现在有大量的公链,未来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确实是一个多链世界。 除了与Web2.0交互,更多的需要链与链之间的交互。作为一条链,需要从比特币或是以太坊上拿对应的数字资产,或是拿对应的NFT资产。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在未来是刚需。 当然,作为区块链系统,大家知道我们本身运行在一个相对隔离的环境。当其他地方的数据传到区块链系统时,我们通常会使用类似于零知识证明以及相对去中心化的方式如原子交换,以保证拿到的数据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这就像我刚刚强调的,在我们未来的Web3.0与Web2.0以及原生的生态进行交互时,我们更期望的一个方式是它能比较自洽地保证与证明这一交互,数据的传递、资产的传递在不同的链之间可以自我地进行一个证明,而无需比较中心化的服务进行交互。 提到这里,大家应该大概理解到目前Web3.0生态以及未来想要打造的更成熟的生态是需要比较好的互操作性协议的。而作为这个行业相对比较先驱的项目,波卡正是为大家提供了无论是连接Web2.0还是Web3.0原生生态的互操作框架。 波卡提供了互操作性框架波卡本身是一个Layer 0的互操作协议,在它之上有各种各样的Layer 1区块链。波卡提供了Substrate对应的开发框架,方便于大家开发波卡原生的区块链系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方便大家统一对应的接口,未来接到波卡生态时进行互操作性以及资产、信息传递时有一个较好的共同处理方式。 当然,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区块链功能,除了资产转移,还有对应的智能合约。当然在…
-
波卡一周生态观察丨Kusama插槽拍卖将结束,三大加密行业事件值得关注
Polkadot生态研究院出品,必属精品 波卡一周观察,是我们针对波卡整个生态在上一周所发生的事情的一个梳理,同时也会以白话的形式分享一些我们对这些事件的观察。本文旨在提供信息和观点,不为任何项目作背书。任何提及的项目,均不作投资推荐,仅作信息展示。 观察与观点一、波卡插槽拍卖还要等多久再过两天Kusama插槽拍卖即将结束,根据目前统计的数据显示,总共有1,300,100 KSM,占比总发行量11.52%的KSM被锁在Crowdloan(众贷)中,要知道有50.2%的KSM正在Staking中,这次还只是前五个Kusama的插槽拍卖,就能锁住总发行量的11.52%的KSM,如果在以后Kusama有100个平行链插槽,能参与平行链的众贷和平行线程跨链支付的KSM将会更多。从资金层面,小试牛刀的展示了Kusama插槽的火热程度,这也可以以管窥豹的预感到波卡插槽拍卖时的盛况。(前提是在没有影响行情的大事件发生,时刻记住大环境才是最大的影响因素,不能光盯着某个事件就觉得会涨) 另一个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便是波卡插槽拍卖什么时候开始,之前Gavin在直播时提到当Kusama插槽拍卖后,要观察一到两周,如果运行良好,便可以考虑开始波卡的插槽拍卖,或者看情况是否要再进行五轮Kusama插槽拍卖进行进一步测试。但要考虑到许多DOT正在Staking中,因此,可能会有一些时间给到大家做准备。所以,“乐观”估计波卡的插槽拍卖会是8、9月份开始,但是实际情况以官方公布为准。毕竟波卡所做的事情是没有人做过的事情,走一步就要观察一下,看看是否能走下一步,因此在落地方面比较谨慎,速度不会太快,希望大家理解。 二、Bifrost为何有如此高的共识 Kusama插槽拍卖最后一轮即将结束,目前来看,很有可能会由Bifrost赢得拍卖。那么Bifrost是做什么的呢? Bifrost是专为Staking资产提供流动性的波卡生态DeFi基础协议。它使用转接桥的方式接入多条PoS主链,跨链的Stake资产具备无需锁仓、自动复利、Stake代理等优势,用户可将Staking的资产生成为对应的vToken,而vToken可在各类DeFi场景中进行交易,为质押资产提供流动性,释放其潜在金融价值。Bifrost所做的事情,好比是把房地产这类流动性差的资产质押借贷成现金,我们便可以将现金再用于其他金融产品获得更多的收益。 那么,为什么Bifrost能获得如此多的支持呢?我们简单梳理两个逻辑,供大家参考。 1、刚需性 就以Kusama为例,近50%的KSM在Staking中,11.52%的KSM在Crowdloan中,总共有近700万的KSM在质押中,按照今天的价格178美金来算,光是Kusama上质押的资产就有12亿美金左右,这么大一笔资金没有灵活运用到DeFi中着实可惜,那么算上其它PoS项目中所质押的资产,这得有千亿美金级别的市场了。所以,将流动性差的资产通过生成对应的衍生品资产从而释放其流动性,让持有者一方面享受Staking的稳定激励,又可以享受DeFi带来的红利,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故此,Bifrost的应用场景是极具刚需性的。 2、PoS的流行是行业趋势 PoS的市场增加是大势所趋。在技术上,PoS比PoW在性能方面有着卓越的优势,而且转账费用可以大幅降低,连目前市值2300亿美元的以太坊也在准备从PoW转向PoS,新兴的公链中有大部分都用的类似PoS的逻辑,所以这个市场是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 另一方面,PoW不太符合许多人对环保的价值观,就连共识最大的比特币都一直因为其PoW对能源的浪费而饱受诟病,而PoS这种节能的共识机制会更受人们喜爱。 当然除了Bifrost以外,也有一些项目有类似的以生成质押衍生品的方式释放质押资产流动性的应用,毕竟这个市场太大了,至于谁能做得好,就等波卡生态实际运转起来(波卡插槽拍卖后)后,看各家的表演了。 三、行情趋势大船难掉头 现在的行情就好像一艘大船,要调转船头换一个180度方向是很难的,同样在交易市场也是。一旦向下的趋势形成是很难将整个势能反转的。这也不是说不能反转,只是需要一个足够大的事件驱动并持续的提供动能,所以要再抬头往上,也是需要一个在底部熬一阵子的时间,好比是车子在倒车过程中要再往前加速,一定是先往后的速度降低,然后停住,再慢慢向前加速的过程,现在的行情还在第一阶段,所以大家放弃幻想,要出现趋势反转目前很难了。不过个别板块出现短时间的反弹还是会有的,到时候是有一定的操作空间。目前看来,波卡插槽拍卖,以太坊的伦敦升级,比特币的Taproot更新或是一些反弹机会,大家多关注一下。 以下是上周波卡生态新闻的介绍,请Enjoy。 波卡动态【波卡隐私计算项目Phala Network的先行网Khala Network以约13.2万…
-
思考 | 论社交代币将如何重塑创作者经济市场
社交代币(Social Token),随着创作者经济(Creator Economy)的兴起,在加密圈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大多数用户对于其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它是一个币」,和其他的币没有什么太大区别,也不曾思考社交代币解决了什么问题和其底层逻辑。若想全面理解社交代币的底层逻辑,我们需要从价值实现闭环聊起。 自从商品可以以货币进行交易后,经济学家们就开始思考关于定价的奥秘。而「价值」被普遍泛指为商品与服务相对价格的通用表述。 经济学家们对于定义价值有着不同的理论。从以客观物体自身价值出发的「固有价值论」到以社会劳工投入所需量进行判定的「劳动价值论」,还有马克思学派推崇的以双方主观意识为本的「交换价值论」及以价格为唯一价值判定标准的「货币价值论」,再到脱离实用价值理论及劳动价值的「权利价值论」,还有以顾客需求作为主观判断准则的「主观价值论」和以边际效应为主导的「边际主义论」,不同理论从不同维度对「价值」进行定义。 而万物实现价值闭环时都需要经过三个步骤,价值的创造、传递及捕获。 价值的创造、传递及捕获 价值的创造是价值产生的本体投入相应生产资本通过不同的交互活动生成并产出价值,而价值传递是通过载体将价值从生产端传递至受用端,最终的价值捕获决定了最终价值效应的分配。 从价值创造角度来看,个体的价值创造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其自身资源,以个人为运营实体,独立实现价值创造。第二类是通过加入组织,发挥个人相对优势,与其他个体进行分工协作,将资源聚合,以达到效率最大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及资源孤岛被逐渐打通,资源利用率被极大地提升,这也使得以个人为单位的价值创造变得更加可行。互联网平台将人类「最稀缺资源」,注意力,进行聚合,并为个体提供平台,让个人价值创造途径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可变现技能,这也开拓了全新的经济市场:创作者经济。 从价值传递角度来看,价值生产端会根据市场为价值载体进行定价,受用端会以主观角度判断载体价值,并决定是否进行价值交换。同样以创作者经济市场为例,价值载体不再局限于实物以及面对面交互,创造者可赋予价值的载体在科技的加持下的选择愈加丰富。 从价值捕获角度来看,每一次价值交换都包含不同的参与方,一般来说分为生产端、中间商及受用端,而各方在每一次交换过程中所捕获的价值是不同的。在创作者经济中,生产端是价值创造者,中间商为各类平台及服务商传递价值,而受用端是最终价值交换的终端,这三方最终都会进行不同程度的价值捕获。 价值创造者需要通过价值载体将价值传递至受用端并最终进行价值交换以覆盖价值创造成本,过程参与各方完成价值捕获。 然而在 Web2.0 的世界中,这一闭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如 Naval 在 Twitter 中所说,过去的互联网是当我们知道如何构建开放社交协议之前的一个临时性漏洞。那么搭建在这个漏洞之上的创作者经济体出现了那些问题呢? 搭建在漏洞之上的创作者经济 从价值创造端来看,现今价值创造模式的局限性极大,创造者只能将自身固定时间内创造的价值以特定的方式进行输出,价值受用者也只能以特定的方式进行价值交换。例如,主播只有在开播时粉丝才能以平台特定的方式进行打赏,再比如短视频或文字创作者只能以特定输出载体进行创造价值,而受用端根据单次所产出价值决定是否进行价值交换。因此,价值创造个体无法全方位释放价值,且市场无法对价值进行连续性价值发现及捕获。 从价值传递维度来看,首先,所创造内容会受到官方审核监管,并不是所有价值都能被完整传递。其次,价值传递时大多需要依附在另一载体上。据 CBINSIGHTS 数据统计,大多数创作者需要依靠与品牌合作进行价值传递、完成价值捕获,这也增大了价值发现阻力,且创作者初期的冷启动成本极高。同时,受到价值传递平台的影响,价值创造者需要迎合平台调性以最大化其价值专递效率。 图片来源:CBINSIGHTS 从价值捕获维度来看,中心化中间商捕获了最多的超额价值。以抖音为例,抖音平台抽成高达 30%-45%,再加上其他中间商分成,最终创作者所捕获的价值被多方榨取。只有价值创造者与价值受用者的直接价值交换才能保证双方价值捕获的最优化。 应用区块链技术,将平台协议化,将价值创造个体代币化或许能解决这些问题。 社交代币将重塑创作者经济的价值实现闭环 将中间商以无许可协议的形式实现在去中心化网络中的优势对于了解区块链技术的朋友来说应该不必多言。在无许可的环境中,价值可被完整地传递,且价值创造者及受用者不存在被寻租风险,所有参与者的域内信息可无阻力在不同协议间穿梭使用,协议可完全按照参与者的需求变化进行民主迭代。 将价值创造个体代币化的本质其实就是个人铸币或发行个人信用问题,我们暂且称之为社交代币(Social Token)。首先社交代币让价值创造个体所创造的价值可被市场持续性定价,这也就意味着价值…
-
波卡周报 | Kusama 第四次拍卖将于 7/13 结束,Khala 或将赢得第四个插槽!
Kusama本周二 7 月 6 日下午 16:35 左右,Kusama 网络的第三个平行链插槽拍卖结束!随后进行了 1 个小时的随机结束期,在 17:27 左右 Astar(原 Plasm 网络) 的先行网 Shiden 以锁定 138,457 个 KSM 成功赢得 Kusama 的第三个插槽!并在 2 个小时之后,成功接入 Kusama 中继链,以平行链的方式稳定出块! 截止发文: 第四次插槽拍卖将于 7 月 13 日 下午 16:30 左右结束 目前拍卖中出价最高的是 Phala 的先行网 Khala 网络,共收集 12.2 万个 KSM 1,138,800 KSM,占比总发行量 10.1% 被锁在 Crowdloan 中 Kusama 理事会投票通过了 motion 321,该议案是由 CryptoLab 提出,旨在为非技术用户提供质押 UI 和投资组合管理。https://kusama.polkassembly.io/motion/321 Kusama 理事会在周二下午 18:23 投票通过了 Motion 322,该议案开启了 Kusama 的第四次插槽拍卖! Kusama 理事会投票通过了 motion 324,该议案旨在将 Kusama 集成到 dotscanner.com。在这里查看路线图。https://kusama.polkassembly.io/motion/324 Polkadot Web3 基金会发推宣布,取消 General Grants 最高 10 万美金的资助限制,优秀的开发者可以获得更多激励! Parity 发布 Polkadot v0.9.8,此版本的优先级较高,建议大家尽快升级!此版本主要升级了新的 staking 限制!还引入了新的主机功能,节点运营商应该在下一次 runtime 升级之前进行升级,以便继续能够同步链。https://github.com/paritytech/polkadot/releases/tag/v0.9.8 全球最大的波卡中文社区 PolkaWorld 发布 2021 上半年 Polkadot/Kusama 国库报告!作为 Kusama 理事会成员之一,PolkaWorld 国库系列报告旨在帮助波卡社区了解国库资金使用情况,帮助生态项目更好地获得国库的支持,欢迎查阅!《2021 上半年波卡/Kusama 国库报告》 Polkadot 理事会投票通过了 motion 92,该议案旨在资助 MIDL.DEV 为 Polkadot 网络提供可用区块链数据库快照。https://polkadot.polkassembly.io/motion/92 Polkadot 理事会投票通过了 Motion 93,该议案旨在资助 Patract Labs 开发 Metis (ink! and Ask! 标准库)。https://polkadot.polkassembly.io/motion/93 如果区块链中的去中心化节点没有对网络达成共识,就无法确保一个节点认为的正确状态被其他节点共享。从 Polkadot Wiki 中了解有关 Polkadot 共识的更多信息。https://hubs.ly/H0RQ_f20 文章来源:波卡周报 | Kusama 第四次拍卖将于 7/13 结束,Khala 或将赢得第四个插槽!
-
Messari:21年第二季度Web3及NFT报告
注,原文来自Messari,以下为全文编译。 如果今年年初,有人走到我面前说,NFT的销售额将轻松超过10亿美元,GaryVee将推出NFT项目,Axie Infinity将成为五大NFT市场之一,我会回答:”我会相信其中之一”。但是,过去的一个季度见证了前五大收藏品超过7.5亿美元的销售额,Axie的市场产生了770万美元的费用,而GaryVee已经从他的NFT项目中获得了超过100万美元的版税收入。 NFT生态仍在增长 媒体关于NFT市场已经死亡或泡沫已经破裂的说法,客观上是错误的。媒体主要关注加密艺术和收藏品(如NBA Top Shot),但广泛的NFT生态系统仍在继续增长。事实上,OpenSea在6月录得了其有史以来最好的NFT销售量的月份。虽然Rarible的表现不佳(相对于OpenSea而言),因为该市场没有提供对过去几个月蓬勃发展的一些NFT类别的访问,包括NFT头像、艺术块、体育收藏品和虚拟世界。 OpenSea向我们展示了NFT生态的增长。6月,OpenSea为近4万名活跃的交易者提供了超过211,000笔的NFT销售。 总的来说,6月是OpenSea有史以来NFT交易量最好的一个月,NFT销售数量创下新高,活跃交易者数量也是第二好的一个月。 虽然OpenSea仍然是整个市场的领导者,但Axie Infinity在整个季度实现了激增,成为了第四大NFT市场。值得注意的是,Atomic Market–WAX上NFT的首选市场–现在在NFT市场排名第八。 Axie Infinity的增长是在Ronin第二阶段迁移之后实现的,Ronin是其与以太坊挂钩的侧链,它提供了降低的gas费用和更无缝的用户体验。虽然Axie’s可以在其他平台上兑换,但97%的Axie交易量发生在Axie市场上,而该市场的费用(以AXS和ETH为单位)是递交给Axie金库的。 Axie金库现在的价值已经超过2100万美元,其中85%是在过去一个季度通过繁殖和市场费用积累的(1800万美元)。Axie Infinity与其他加密货币游戏已不可相提并论,而且它将继续上升。Axie Infinity下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将是在第三季度推出AXS质押,并将在第四季度推出其虚拟世界Lunacia的alpha版本。 头像不是NFT的最后标的 也许,上一个季度最重要的趋势之一是NFT头像项目的继续。NFT头像,专门为个人在互联网上代表自己而设计的收藏品(如CryptoPunks),继续呈现流行趋势。这个新兴行业在整个21年第二季度产生了近3.5亿美元的二级销售,而整个2021年上半年产生了近6亿美元。 神奇的数字:10,000 正如DeFi的夏天见证了每一个成功的DeFi协议基于食物的分叉,像CryptoPunks这样的NFT蓝筹项目也正在经历着一个类似的分叉大戏。 这些推出的新项目大多具有CryptoPunk式的特征,包括数量上限约10,000个NFT,每个NFT有独特属性,具有不同的稀有程度,以及专注于宣传有关其化身项目未来价值的社区。 这些推出的项目包括: Meebits - 由Larva Labs(CryptoPunks的创造者)设计的20,000个独特的3D角色,作为虚拟世界的头像。现有的CryptoPunks和Autoglyphs的所有者也能够申请一个免费的Meebit。 Bored Ape Yacht Club – BYAC是一个由10,000个独特的Bored Ape NFT组成的集合,可以进入 “交换俱乐部”,这是一个Bored Ape会员的专用组。 Bored Ape Kennel Club – 猿猴的最好朋友。与Meebits类似,每个BAYC都有一只免费的狗狗可供 “领养”。我想,这或是因为每只猿猴都需要一只狗吧。 Wicked Craniums – 10,762个NFT的集合,每个颅骨都是你进入 “The Cradle”的门票,这是一个Cranium成员专属的团体。 Bulls on The Block – BAYC的早期社区成员,希望为社区创建一个钱包,用于二次销售积累。有10,000个类似于BAYC的独特公牛。 My Fking Pickle – 10,000个泡黄瓜 Slumdog Billionaires – 因为加密货币的每个方面都需要10,000条狗。 Larva实验室的团队对他们的Meebits项目很有想法。由于Meebits可由Punks或Glyph持有人认领,Meebits为现有的Larva Labs社…
-
元宇宙是人類內卷的產物?Web3.0 時代的元宇宙帶來了什麼?
這是白話區塊鏈的第 1360 期原創 作者 | 五火球教主出品|白話區塊鏈(ID:hellobtc) 上學那會看到同學在玩一個叫《模擬人生》的遊戲,就好奇地湊過去問他這遊戲的目的是幹啥,怎麼通關? 他回答說:“這遊戲沒有目的,也不存在通關,就是扮演一個虛擬的你,遊戲世界裏的你想幹啥都行”。 當時習慣了 RPG 這種關卡設計,與 CS、星際這種目的性很強的遊戲的我,表示不能理解。然而直覺上,我覺得這是個很有新意的遊戲,雖然對我並沒有什麼吸引力。 後來有了《魔獸世界》,沉迷其中的我似乎過着兩種生活, 一種是線下的現實中的我,一種是線上艾澤拉斯世界的我 ,我時不時會想起幾年前看到的那款遊戲《模擬人生》。 有一次教一個 9 歲的小朋友計算機,看到他在玩一個叫做 Roblox 的遊戲,而且似乎在他們這個年齡層非常的火爆,我一看這不就是一個線上的像素版或者說樂高版的《模擬人生》? 再後來《頭號玩家》火爆上映。出了影院,我的腦子裏再次浮現出那個年少時期看到的遊戲 ——《模擬人生》。 你愛或者不愛,信或者不信, 元宇宙就在那裏,一步步的朝你走來…… 01Web2.0 時代的元宇宙 元宇宙目前有個相對流行的定義: 元宇宙是一個平行於現實世界,又獨立於現實世界的虛擬空間,是映射現實世界的在線虛擬世界,是越來越真實的數字虛擬世界。 還有個相對流行的公式:Metaverse (元宇宙)= Create (創造)+Play (娛樂)+Display (展示)+Social (社交)+Trade (交易),如果按照這個定義和公式,你會發現《魔獸世界》或者《Roblox》幾乎已經可以近似定義爲一個元宇宙。 然而這只是 Web2.0 時代的元宇宙,這些元宇宙是徹底割裂的。 《魔獸世界》裏的金幣沒辦法去《Roblox》裏面用,《魔獸世界》裏的裝備也沒法帶到《Roblox》裏,《魔獸世界》的賬號更是沒法用來登錄《Roblox》。因爲究其本質,這些遊戲或者說《元宇宙》的數據,都存在於創造他們的不同公司的服務器裏,既不公開可見,也無法互通。 這不是我們想要的元宇宙, 真正的元宇宙 Web3.0 纔是起點。 02Web3.0 時代的元宇宙 當前 Web3.0 時代的元宇宙體驗並不怎麼好,甚至遠遠不如 2.0 時代,如果你既玩過《Decentraland》,又玩過《魔獸世界》的話,你肯定知道我在說什麼。 然而這不重要,Web3.0 時代的元宇宙纔剛剛開始,還處在從 0 到 1 的時期,10 年之後回看,一切將完全不同。因爲 Web3.0 時代的元宇宙,有着 2.0 時代完全不具備的幾個基礎設施和技術條件,比如區塊鏈、NFT、AR/VR、AI 等。 讓我假想一個 Web3.0 時代的元宇宙場景: 你回到家,帶上頭盔(眼鏡),用私鑰簽名,進入一個叫做《地球》的元宇宙程序。你在客廳對着鏡子看了看自己,滿意的臭美了 5 秒鐘,程序裏的你比真實的你帥氣不少,但是仔細一看,又能看出許多你的氣質和神韻。 今天有演唱會,那個當年在《堡壘之夜》裏和 1000 萬粉絲在遊戲裏一起狂歡唱歌的大明星 Travis Scott,現在在《元宇宙》也要搞演唱會了,你可不想錯過。 於是你興致沖沖的跑進後院,把之前一直在種的幾棵菜(流動性挖礦)給收了,然後撕開一個卷軸, 打開通向 Uniswap 大賣場的傳送門,進去後在裏面把剛收的菜賣掉,換成了手裏印着 ETH Logo 的幾顆金幣 。 接着你扭頭來到了隔壁 OpenSea 的售票處,裏面那個好看的賣票小姐姐對着你甜甜一笑,你不由的心神一蕩,臉一紅,趕緊拿剛纔賺到的金幣換成了晚上 Travis Scott 的 NFT 門票。 出了門卻突然反應過來,剛纔的小姐姐大概率是 AI,或者說 NPC,自己居然被一個 AI 給“撩”了。這是你聽到“叮”的一聲,原來是系統在提示你,由於近期你在 Uni 提供了不少的流動性,完成了“種菜達人”的成就, 系統提示你你的個人信譽點提升了 。 你擡頭看了看天上飄着的“AAVE——您最忠實的宇宙銀行”廣告,琢磨着是不是可以去那邊拿信用點貸點款,《地球》的玩家越來越多,最近好的地段地皮越來越值錢,據說當時 Uniswap 可是花了大價錢纔買下來現在市中心的那一片地,蓋了這個大賣場。 貸點款買塊地腳不錯的地,將來不管是升級自己的房子,還是賣給其他需要入駐的 APP,應該都不會是虧錢的買賣。 03離上面的場景我們有了什麼,還缺什麼? 1、我們有了區塊鏈,有了可組合型,有了 NFT,但還缺 DID,缺 TPS,缺鏈上的微博微信,缺萬鏈歸一…… 只用過幣安火幣,沒有玩過 Uniswap 和 Defi 的玩家,很難體驗到 Web3.0 的那種“爽”感。 沒錯,助記詞和私鑰看起來很反人性。 然而你擁有一個私鑰,所有應用對你開放,還可以互相組…
-
科普 | Web3.0 時代,我們的生活將產生什麼變化?
這是白話區塊鏈的第 1360 期原創 作者 | Wayne出品|白話區塊鏈(ID:hellobtc) 什麼是 Web 3.0 呢? 用一句話來說,Web 3.0 是更加以用戶爲中心、專注於使事情更加人性化的、透明的、安全的互聯網。 在介紹 Web 3.0 之前,我們不妨先回顧一下 Web 1.0 和 2.0。 01Web 1.0: 一切的開始 聽說過撥號連接以及下載 5MB 的文件要花 200 年時間的事情嗎?人們當時主要使用互聯網來維持基本的溝通。通常,您只能在大公司辦公室才能看到互聯網的使用。與現在相比,網站數量非常少。 是的,當時事情並不那麼美好,但這是一個開始,是一個文明新時代的開始。我們稱之爲互聯網 Web 1.0。 Web 1.0 是單向的。 大公司創造了供人們閱讀的內容,幾乎沒有交互,用戶只能讀取數據,只有內容創造者才能編輯和創作內容。所以,就像在圖書館看書一樣,用戶沒有太多權利,他們只是消費者。 後來,抄襲出現了。人們開始複製其他內容,然後將內容粘貼在他們的網站上,原創的內容非常罕見,所以即使是大學也不相信互聯網,查一個簡單的信息都需要去跑一趟圖書館。當然,當時也沒有社交媒體。 02Web 2.0: 社會革命 當 Web 2.0 出現後,終端用戶獲益匪淺。 用戶可以編寫並讀取數據,人們也意識到了只能處理一百萬用戶的框架存在嚴重的限制。Web 2.0 可以處理數十億用戶, 它有基於 Ajax 和 JavaScript 的框架,博客取代了枯燥的靜態網頁內容。 Web 2.0 還引入了視頻流和在線遊戲,所有東西都上線了。 網站可以互動,更具活力,網上商店開始統治世界經濟。 你可以說,它是一場真正的革命,Web 應用程序的引入開闢了新的視野。 03Web 3.0:未來互聯網 1、萬物互聯 環顧四周,我們現在有了智能冰箱、智能電視、智能秤,以及像“小愛同學”這樣的家庭助理。所有的這些東西都可以連接到互聯網,它們形成了一個設備網絡,稱之爲物聯網(IoT)。 物聯網是 Web 3.0 的最大特徵之一,目的是將所有東西都連接到互聯網。目前,並非所有設備都可以連接,我們現在沒有這種基礎設施,但隨着 5G 的發展,這一目標將在不遠的未來得以實現。 2、以用戶爲中心 Web 3.0 區塊鏈 DApp 更注重以用戶爲中心,它將排除中間人,我們不必依賴私人公司控制的巨大數據服務器,我們的個人數據將更加安全和私密。由於沒有中心化服務器,所有數據都將在設備之間傳播,人們可以自由訪問它們。它將創造一個更加人性化的互聯網世界。 3、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將主要致力於爲人們提供更好的分析和結果。事實上,科技巨頭已經在開展他們的 AI 項目,比如人工智能會嘗試給你推薦符合你品味的音樂。 此外,你會發現,當你在 Google 上搜索特定產品後,你 Facebook 網頁上的廣告也會發生變化,一切都是相互關聯的。因此,未來的營銷策略將不再採用大規模營銷技術,而是以人爲本。 4、語義網 區塊鏈技術堆棧提出了稱爲語義網的主題。語義網意味着理解 Web 內容的方法,就像人類行爲,它與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相關聯,試圖教會計算機理解數據及其行爲方式。在語義搜索中,搜索結果將更加準確和相關。Web 2.0 依賴於關鍵字,頁面權限和域權限來對內容進行排名,但 Web 3 瀏覽器試圖像人一樣理解 Web 內容。 5、3D 圖形和內容的未來 毫無疑問,如今網頁內容更具圖像性,人們喜歡看到和分享視頻和圖像,而不是簡單的文字。近期,增強現實(AR)和虛擬現實(VR)將會普及化,不同的應用和遊戲將擁有更多逼真的圖形和感覺。此外,3D 打印不僅限於實驗室用途,人們將更多地使用 3D 打印,它將變得更加可用,更加便宜。 Web 3.0 將重造我們的互聯網世界,更多可能,還在想象之外。 對於未來的互聯網,你最期待能實現什麼事情? 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觀點。 END 上一篇 :科普 | 監管與去中心化是否有衝突,兩者能否共存? 『聲明:本文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白話區塊鏈立場,本內容僅供廣大加密愛好者科普學習和交流,不構成投資意見或建議,請理性看待,樹立正確的理念,提高風險意識。文章版權和最終解釋權歸白話區塊鏈所有。』 歡迎長按二維碼 閱讀 白話區塊鏈入門連載 ↓↓↓ 喜歡請點「在看」 科普 | Web3.0 時代,我們的生活將產生什麼變化?
-
The Graph——Web3的核心组成部分
“The Graph和Polygon有一个共同的使命,即为开发者、验证者和终端用户建立可靠的公共基础设施,这种合作关系将进一步推进这一使命,并为加密和Web3社区提供难以置信的价值。” The Graph是用于整理、归纳区块链数据的去中心化索引协议 (Decentralized Indexing Protocol) 。使用GraphQL来查询开放式API的应用被称作子图 (Subgraph) ,其用来检索网络上已经被索引的数据。开发者可以通过Graph创建完全在公共基础设施上运行且无需服务器的应用。 Graph Network包含有提供服务给网络、提供数据给Web3应用的索引者 (Indexer) 、策展人 (Curator) 、委托人 (Delegator) ,及用户 (Consumer) 。 The Graph网络对Web3的查询层和API层进行了去中心化,消除了dApp开发者目前面临的取舍难题:到底是开发一个高性能应用,还是开发一个完全去中心化的应用。 目前,开发者可以在自己的基础架构上运行一个Graph节点,也可以在官方建立的托管服务上开发一个。其中,开发者构建和部署从Web3数据源提取数据并为其编制索引的子图。目前已经有许多领先的以太坊项目创建了子图,包括Uniswap、ENS、DAOstack、Synthetix和Moloch等。在The Graph网络中,任何索引器都能够通过抵押Graph代币(GRT)参与到网络中,并在提供查询服务的过程赚取费用和通货膨胀奖励。 用户则按照使用次数进行付费,使用日益增长的索引器,此做法证明了供需规律也适用于该协议提供的服务。The Graph的使命是赋能完全由公共基础架构所驱动的互联网应用。 全栈去中心化让应用具备应对商业失败和寻租的能力,同时带来前所未有的互操作性。用户和开发者都清楚知晓他们投入时间和资金打造的软件不会凭空消失。 为了实现完全去中心化应用(dApp)的愿景,有一点非常关键,就要进行一个范式转移,从为应用正常运行所需的持续存储、计算和其他服务付费的业务模式,转变成用户直接为去中心化服务提供商网络付费。 目前大多数“去中心化”应用只是在堆栈的最底层(即区块链)采用这种模型,其中用户对应用状态进行修改都需要付费。而堆栈的其余部分仍然由中心化业务运营,并且受制于任意故障和寻租问题。 以太坊上有大量的原始数据。这些数据需要以一种可以轻松高效查询的格式存储——这对快速加载Web应用程序和良好的用户体验至关重要。当一个子图为使用它们的应用程序对特定数据进行排序和索引时,The Graph使查询区块链数据变得可靠,安全且快速。这是web3堆栈的索引标准! The Graph是Web3栈的中间件。它允许应用程序高效地查询区块链数据,而无需依赖中心化服务提供商,并有助于使完全去中心化的应用程序成为现实。 那什么是中间件呢?中间件,英文名称为Middleware,是一种应用于分布式系统的基础软件。从纵向层次来看,中间件位于各类应用/服务与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以及其他系统软件之间,主要解决分布式环境下数据传输、数据访问、应用调度、系统构建和系统集成、流程管理等问题,是分布式环境下支撑应用开发、运行和集成的平台,能够实现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帮助用户高效开发应用软件。中间件的作用是要打破互联网封锁,成为Web2到Web3的桥梁,这是满足大规模应用的前提条件。The Graph承揽了解决互联网世界到区块链世界的高度垄断的中间件业务, The Graph也被称作为反向预言机。 随着以太坊等开放的公共网络和DeFi的普及,The Graph正在为所有利用开放数据的加密应用程序建立基础。 一些比较知名的DeFi项目,例如Aave,Synthetix、DODO和Uniswap等,都使用Graph来增强他们的接口。 GRT是协议的原生代币。它是一个工作代币,用于分配网络中的资源,包括提供索引、管理和授权服务。上述所有参与者都可以从网络中获得与所完成的工作量和所质押的GRT成比例的收入.持有GRT代币的任何人都可以在无需运行图节点的情况下为网络安全做出贡献。这是参加The Graph的最简单方法,可以让GRT产生效用。委托人也不需要“指引”或“索引”附带的更高技术知识。委托人把自己的GRT委托给已有的索引者,并获得该索引者奖励和费用的一部分。Graph是更广泛的以太坊生态系统的关键中间件。它允许DeFi应用程序以通用标准索引和查询数据,从而可以构建更好的工具和应用程序。 目前,以太坊上涵盖了几乎所有主流的DeFi项目,很多应用都基于The Graph部署了API接口,未来有可能成为整个DeFi世界的流量入口。 文章来源:The Graph——Web3的核心组成部分
-
从“扒粪者”到Web 3.0:为何说社交代币平台是传媒业3.0的雏形?
作者:Multimyst,Cyberight Capital 首席研究员,Cyberight Captial 是一家以第一性原理驱动的投资公司,它对众多公链、DAO 项目均有所投资。翻译:0xmiracle Ours is a government of liberty, no man is above it, no man is below it , we must treat each man on his worth then merits as a man. ——Theodore Roosevelt (第 25 任美国总统) 很多人不理解区块链的所谓创新,看起来只是 pump 和 dump 的骗局。而我认为,区块链所提供的去中心化无准入的环境,正是为人类探寻未来乌托邦,创造了一种可能性。 本文将以我们投资的 Social Money 赛道举例,逐渐阐明我们对世界未来走向的判断。 拉什莫尔山国家纪念公园,有一座代表 20 世纪人类雕刻艺术的杰作,它就是总统山。人民选择了 4 位总统作为国家的象征,分别是创建国家的领袖乔治·华盛顿,起草了《独立宣言》的托马斯杰弗逊,解放了黑奴的亚伯拉罕·林肯,还有一位就是西奥多·罗斯福。 罗斯福总统的伟大,还要从洛克菲勒说起,自 1984 年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后,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但在 1902 年,西奥多·罗斯福却实施了一系列政府监管经济措施,这是在倡导自由竞争的国度里的第一次,这次监管的矛头指向了托拉斯,而洛克菲勒就是标准石油托拉斯的缔造者。 10 年时间洛克菲勒将标准石油公司打造成遍布全美的标准石油托拉斯。通过超高的市场规模,标准石油公司有了足够与石油生产商,石油运输铁路公司的谈判价码,成功降低了石油的成本,这一方面是经济繁荣、科技跃进,被称为美国历史上的镀金时代,另一方面贫富差距恶化、巨头垄断、黑帮盛行。民怨沸腾之下,社会舆论的反思与批评也愈演愈烈。 托拉斯在扩张时往往不择手段,标准石油的市场经理就公开恐吓那些依靠加油引流、杂货赚钱的加油站小老板,如果不承销标准公司油品,我们就要在你边上开一家杂货店,成本价出售(肉、麦片、食糖、咖啡等),直到把你挤垮为止。 「在洛克菲勒走过的道路上,遍布着破产的人和被遗弃的工厂,摆在他面前的只是对巨额财富资源的不容置疑的控制。」当时一位学者如此写到。 垄断巨头们敢如此明目张胆,最重要原因是政府(监管机构)被他们操控在手里。 扒粪者 Muckraking 就是在 Progressive Movement (进步运动时期)把它「赠予」当时大力揭发政坛黑幕的新闻工作者。但是到了一战初期所有的扒粪者杂志基本已经销声匿迹,留下的也没有继续进行黑幕揭发运动。究其原因,随着黑幕越揭越深,直接挑战了监管者的核心利益。 回到我们今天的主题 在传媒业 1.0 时代,所有的你看到的信息,仅仅是可读,且被垄断的。正如你看到的报纸,新闻。正如默多克拥有足够多的电信业公司,它的女儿在公布的「英国 100 名最有权势的女人」中,排名第 1,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排名第 89 位。 互联网的自媒体的诞生,成功冲击了传统的电信垄断业,但是这仅仅是因为生产力的提升,并没有革命性的改变生产关系。在中国,有一家名叫 ByteDance(字节跳动) 的公司,他们的产品使用了智能推荐算法,成功成为那个世界的头部玩家。但是在美国,一款名为 Digg 的 APP 已经消失。 Digg CEO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因为一些高级用户已经能够不费吹灰之力的掌控 Digg 的首页(掌控推荐算法),Digg 的团队却没有技术力量来解决这一问题。Digg 团队只是通过手段赶走了那些高级用户,虽然取得了暂时性的胜利,但 Digg 也因此失去了最忠实的用户。 这是另一个层面的垄断,KOL 们垄断了这个 APP 让新的原创用户没有能力再被发掘。而算法总是有漏洞,相对于真正的用钱投票,刷票的成本总是来得更低。 借用 DAO Haus 的 Medium 图片 中心化机构的问题在于头部会拿走绝大部分收益且会阻止新的与其竞争的头部诞生。 Web 3.0 与 激进市场 随着 1993 年《密码朋克宣言》、1996 年《赛博空间独立宣言》的发布和铺垫,激进市场作为是被作为抵抗垄断,维持公平的又一解决方案,通过哈伯格税来减少私有资产的垄断,即你的议价能力是有市场上其他竞争者决定,而并非来源于你的垄断。 传媒业的 3.0 时代 因此我们认为类似 Rally 这样的平台,其实是传媒业 3.0 的雏形。我们将从读者、平台运营者、KOL、新的内容生产者这四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我们这么认为。 读者:两个行为动机。 读者对于现存优质内容的寻找 通过寻找单个领域最高价值用户,阅读其内容,如果发现内容价值并不符合币价排名,并不会给与刷量方带来…
-
研究 | IPFS落地探索,Web 2.0的终结者?(下)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 阿基米德 继《IPFS落地探索,Web 2.0的终结者?(上)》回顾了Web 2.0的现状以及Web 3.0的崭露头角。那么接下来Web 3.0会以何种形式展现?如何终结Web 2.0? 四、Web 3.0分布式存储的启明星 Web 3.0需要的发展路径比较长,首先需要布局的底层架构,包含API服务、聚合服务、应用程式服务(DApp)和被服务的客户。API服务为最底层的服务,主要体现为衔接服务器,体现出存储、带宽和检索的作用,该目前的项目主要有Filecoin、Swarm、Ceph、HDFS等,在持续构建差异化的Web 3.0;聚合服务、应用程式服务(DApp)和被服务的客户要基于基层架构完善后,进一步模块优化和市场拓展服务,市场上已经萌芽出了一批早期尝鲜者。下面我们具体以底层项目Filecoin为例。 Web 2.0 VS Web 3.0应用对比,来源:medium,2018 1)Filecoin:Web 2.0+去中心化存储颠覆者 在开拓Web 3.0时代里,IPFS应运而生。IPFS希望通过取代HTTP而诞生的去中心化通信协议,以实现数据隐私、切片保存与传输、去除冗余存储等。而Filecoin则是为IPFS搭建基础设施,可理解为功能更完善、付费版本的IPFS,通过链接云、数据来实现真正的Web 3.0。 Filecoin也是基于区块链的数据交易市场,通过存储、检索来奠定Web 3.0的框架,把数据所有权归还给用户,通过数据存储来牵动所有的应用程序。 a、Web 2.0存储窘况 Web 2.0在快速发展时代里,为了顺应市场的需求,很难面面俱到。在新的际遇里,我们需要深刻认识Web 2.0现状的窘境,便于在Web 3.0提出解决方案。Web 2.0中心化存储痛点如下: 数据大爆炸需求与Web 2.0存储衰落 数据大爆炸需求。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全球各行各业都在经历由这种需求推动的“数字化转型”。IDC 在《数据时代2025》预计 2025 年全世界创建和复制高达163ZB的数据,是2016年所创建数据量的十倍。 Web 2.0存储衰落。过去十年,存储业的3PAR、EMC、HDS等独立存储公司陆续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独立的存储公司越来越少,存储市场全面进入大玩家时代,存储巨头寡头现象逐步展露。 预计到2019年数据泄露造成损失预计将超过2.1万亿美元,来源:medium,2018 b、中心化存储安全性低,隐私频频泄露 在数据为王的时代里,数据交易成为商业竞争的“地下”选择,而将用户/公司数据泄露或出售的行为会激励黑客或者存储方通过数据获得利益。 c、内容价值的缺失 内容价值难以变现。因为内容缺乏很好的保值手段,会间接导致很多内容被雪藏,难以真正传播。作为内容生产方获得收益才能得到有效激励,但是现实变现路径较长,容易催生灰色地带,干扰最终效果,优质内容变现获利甚难; 内容付费逐步普遍化的现实趋势。36氪调研数据显示,28.8%的用户愿意为喜欢的资讯内容付费,48.2%的用户会考虑视内容质量决定是否付费。 《2020年中国泛资讯行业研究报告》用户付费预算,来源:36氪,2020-09 d、人类文明难以永久存储 尽管发生全球灾难的可能性很小,但因Web 2.0中心化存储与时代企业的变迁,人类文明很有可能在几代后被丢失。 2)那么Filecoin如何颠覆Web 2.0? 基于Web 2.0现状的不足,Filecoin基于区块链特质融合P2P、内容可寻址、加密技术打造一个全新的Web 3.0基础架构。主要颠覆的内容如下: 指数增长存储规模。协议实验室设定存储增长计划,以2.5EiB为存储始点、100%年增长率增长指标。Filecoin上线4个月以来,全网有效存储已经达到将近2EiB。虽然是后起之秀,但是后劲十足; 通证经济激励的有效手段。Filecoin借助通证FIL来激励Web 3.0存储和检索提供方。FIL还承担存储订单和检索订单的交易媒介,并兼并自由市场的撮合形式,让服务价格不受寡头操控; 存储证明与永久储存。因为中心化存储公司实体难以亘古不变,而技术可以持续被时代所运用,所以Filecoin确保生态系统中每个人都能够验证客户数据存储的共识算法变得至关重要。Filecoin通过区块链技术来代替公司实体,是走向Web 3.0永久存储的关键一步。 Filecoin本质十分契合Web 3.0精神:自由和公平,因为Filecoin拥有最值得信赖的代表所有人利益的第三方——区块链/智能合约。所有方都将其信息发送给区块链,通过规则可靠地确认并向各方反馈结果。被规则编程的代码是交易过程的最终自由裁量者,一切涉及隐私的信息都由去中心化服务器保存,保障交易自由和隐私保护。未来随着智能合约的适用,Filecoin覆…
-
Parity贾瑶琪:用户享有数据所有权,Web3.0让作恶成为不可能 | 世界区块链大会·武汉
2020年12月5日,2020世界区块链大会·武汉正式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大会由币圈财经主办,并得到了武汉市政府、江汉区政府、武汉市经信局、中国信通院等部门单位的大力支持。 在下午的拥抱区块链3.0论坛中,Parity亚洲技术总监贾瑶琪发表演讲《Web 3.0:现状与未来》。贾瑶琪提到,对比Web1.0和2.0,Web2.0让数据所有权和决定权回到用户手上,让作恶成为了不可能,同时赋予用户以治理权,让他们能够自主做出选择,而非由平台单方面决定其发展方向。 以下为币圈财经整理的演讲全文: 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币圈财经以及活动主办方,今天有机会为大家共同探讨以及分享我们所认识的Web3.0,它的现状和未来。我是贾瑶琪,目前负责Parity和波卡亚洲事务。 Web3.0是什么?为什么那么重要? 当我们提到Web3.0的时候,大家很直接会想到,那么1.0和2.0是什么呢?2000年左右,我们在场很多人会有一些简单的记忆,在那个时候互联网的展现方式是静态页面,像马云在做的黄页系统,很简单,就是展示一些简单的信息,方便大家去组织以及查询。到了Web2.0的时候,大家会发现国外有了谷歌、脸书、推特等,国内有新浪微博、微信这样一些用户可以跟各种各样其他用户进行互动。最简单、最直接的观感就是,作为用户,我们除了作为内容的阅读者,很多时候我们可以作为内容的提供者,我们可以提供大量自己个人信息,包括图片和我们喜悦的瞬间到网上,其他人可以参与,以及和我们的互动。 随着这样的趋势,大家会想到,除了从互联网上获得一些信息,以及通过互联网与其他人进行分享。那么在未来,像我们提到的不管是Web3.0,还是区块链3.0,我们想象的场景,在未来我们除了分享数据的时候,希望对数据有所有权。与此同时,我们在区块链以及互联网系统上,有各种各样的数字资产,我们也是希望有所有权的。当有了区块链这样的系统,加入到我们互联网整个新的形态里面,我们更多想象的是,除了有这样的中心化的互联网系统,我们更多可以通过互联网系统,将大家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发。与此同时,每个人都持有自己的数据,以及数字资产。 好处是什么呢?当我们了解到各种各样互联网公司的时候,很多时候他们会讲,我们持有用户的数据,但是我们不会使用用户的数据做一些不是特别正确的事情。例如谷歌会说,早期他们的slogan就是我不会去作恶。但是不管怎么讲,无论是系统还是公司还是个人,大家虽然在主观意愿上会提到我不去作恶,但是有没有一种方法,让这样的过程可以展现给大家,然后做到更加公开透明,让我不会去作恶这样的主观意愿变成我是不可能作恶的,这其实也是Web3.0里面提到的观念,当用户持有自己的数据,有这样的所有权,以及对自己的资产有这样的所有权以后,更多作为第三方,他们只能将自己的不管是代码还是相对应的程序放在区块链上面,受到各个人的监督,然后做到公开公平透明,这样的话让整个行业从主观不想去作恶,而变成不能作恶的情况。 当然了,我们会讲到,像Web3.0现在已经发展了这么多年,它有这样的底层系统,有中间件以及上面的应用,之后大家会提到的NFT等。与此同时,这样的行业以及现在的现状,包括形态跟我们传统的Web1.0和2.0也是不同的。 最大的特点就是,当大家使用比特币、以太坊的时候,大家会发现我们使用这些软件的时候,除了是使用者,同时也是投资者,因为使用这些应用的时候,必须要购买相对应的通证,然后发送交易才可以使用这样的产品以及应用。 与此同时,大量Web3.0应用包含了很大的治理属性,例如我们使用这些应用的时候,通常会有单独的页面方便使用者和投资者去投票选择未来应用的发展方向,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形态。开发者使用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可以创造下一个特别有意思的Web3.0应用,大家可以看下来。 在Web3.0的框架下,作为一个使用者、开发者、投资者以及治理者,其实每个人都是四位一体的方式变为Web3.0社区的一分子。 举个更具体的例子,大家会发现,如果使用Web3.0相关应用的时候,当我们去看到应用对应新的功能的时候,作为使用者、开发者或者投资者,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权利去投票选择某些新的方向。当自己有足够大能量的时候,我们可以决定某些不太喜欢的逻辑或者功能,我们是可以不让它加入到应用功能里面,例如降费用。与此同时对于一些应用,有的时候需要增加一些节点或者增加基础设施的开销。开发者会很喜欢,因为这样可以更加去中心化,但是对于使用者或者投资者,降低了整个应用的效率,以及使得他本身开销的提高,所以他们会去反对。当社区里面大量力量决定了我不需要这样功能的时候,对应的Web3.0应用就不能将这样的新功能加入到未来的更新里面。 如果大家没有用过Web3.0应用可能会有点模糊,举个更加现实,我们平时使用手机应用的例子,我们使用手机应用的时候,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