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上周美国老兵节休假影响,CFTC 最新一期的 CME 比特币期货周报(11 月 4 日-11 月 10 日)推迟至本周一发布,统计周期内 BTC 再度取得了超 1000 美元的单周上涨,虽然在一波急涨过后行情一度出现回调,但是统计周期末段的反弹让阶段涨幅得以全数保留,市场在过去几周内保持的强势仍在延续,而本期持仓周报更是反映了强势中出现急涨后各类账户的应对思路。
总持仓(未平仓总量)数量在最新一期数据中自 11278 张小幅反弹至 11311 张,该数值上一统计周期刚刚被打断的此前四周连涨势头回归,行情的持续上涨保护了市场的热度,即使部分类别的账户出现了获利减仓或风控减仓的处理,但是市场宏观热度仍然没有消退的迹象出现。

分项数据上来看,规模较大的经纪商持仓多头头寸自 800 张上涨至 832 张,空头头寸自 0 张上升至 7 张,这也是经纪商账户连续四周没有空单持仓之后时隔整整一个月首度进行了小规模的空单加持,而连续空单零持仓四周的历史记录并没有被打破。不过相比于空单加持的幅度而言,大型机构在最新统计周期内进行的多单加码明显更为可观,因此这类账户继续保持明确的看涨态度,而从上一统计周期结束后几个交易日的市场表现上来看,经纪商的这份「自信」是正确的。


杠杆基金账户在最新统计周期内多头头寸自 4379 张上涨至 5097 张,空头头寸自 8007 张下降至 7881 张,杠杆基金在最新统计周期内进行了久违的明确单向调仓,行情的持续上涨终于「说服」这类账户进行了明确的净多调仓,在本期调仓结束后,目前这类 CME 平台最为活跃的一类账户的多头持仓占比达到了近两个半月新高水平,虽然空单持仓数量仍然占优,但是从相对调仓的结果上来看,目前杠杆基金同样表达出了对于后市继续看涨的态度。


大户持仓方面,多头头寸自 2539 张进一步下降至 2250 张,空头头寸自 2030 张同步下降至 1803 张。不同于上述两类账户的坚定看涨态度,大户账户在最新统计周期内进行了多空双向同步减持,而且多单的减持幅度还要胜过空单减持幅度,这类账户的调仓表现出了相对保守的思路。而且这种调仓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后市走向缺乏判断的表现。


散户持仓方面,多头头寸自 3405 张下降至 2839 张,空头头寸自 425 张反弹至 595 张。散户账户比较出人意料的在行情继续走强的情况下进行了明确的单边空调仓,这也是这类账户时隔 9 周后首度出现这种净空调仓表现,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上一次散户账户出现明确净空调仓还是因为比特币在统计周期内出现了大幅下跌所致,因此在行情稳步走高的环境下散户如此调仓,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激进搏顶的试探。这一次散户又和机构站在了「对立面」,不过机构反而成为了顺势一方。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比特币持仓周报:散户现罕见逆势调仓,与机构多空博弈再打响
原文标题:《NFT与加密艺术》 原文来源:DecryptoArt 加密艺术是指通过区块链技术进行的创作形式,包括比特币,以太坊等公链在数据、智能合约、意识形态与金融层面的运用;而 NFT 是一种以太坊的非同质代币规范,主要实现方式是 ERC721 与 ERC1…
温馨提示:本站所提供的资讯信息不代表任何投资暗示,本站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币圈财经官方立场无关。
相关推荐
-
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数字欧元对减少现金使用至关重要
欧洲央行行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正在积极推动使用数字欧元作为现金的补充。 她在最近接受《L’ENA hors les murs》杂志采访时谈到了货币的未来,以及为什么数字化是未来的出路。 拉加德指出,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必须准备好进行新的创新。她指出,国际贸易的性质在过去几十年里发生了迅速变化。因此,为了满足未来的需求,必须建立新的体系,中央银行在这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她表示,过去多年来,基于公民的信任和“央行通过货币政策维持其购买力的能力”,法定货币得以存活。现在,理解全球市场的变化和数字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数字化极大地推动了数字货币的使用,全球企业每天的交易额达数万亿美元。 与此同时,非现金支付金额也在上升,欧元区去年增长了8.1%。新冠疫情进一步加快了数字货币的使用,支付和金融服务业在未来5年都将面临大变局。 因此拉加德强调,欧洲央行希望确保欧元仍然适合数字时代。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已经在研究为发行数字欧元的可能性。 她表示,“数字欧元将作为现金的补充,确保消费者继续以一种满足他们不断发展的数字支付需求的方式,不受限制地使用央行货币。为了确保继续获得央行货币和货币主权,发行数字欧元是必要的。” 拉加德补充说,数字欧元对于减少现金的使用至关重要。此外,通过改善与外币的交易,还可以提高欧元在全球市场上的流动性。 图片来源:pixabay 作者 Liang Che 本文来自比推Bitpush.News,转载需注明出处。 文章来源: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数字欧元对减少现金使用至关重要
-
观点 | 区块链助推数字化转型:业务流程优化是最深层次的变革
作者:高承实,原题《区块链带来的业务流程优化是数字化转型最深层次的变革》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逐渐成熟,这些技术叠加和组合而带来的新一波技术创新大变革即将到来。这一波技术创新变革,完全具备推动新一轮康波周期的可能。这一轮新的康波周期,在我看来,就是数字化转型。数字化转型有可能是我们这一代人这一生中遇到的最大的经济红利。 01 当前,数字化迁移和数字化转型已经在消费互联网领域广泛展开,在产业互联网领域刚刚兴起。在实现物理世界到数字世界的数字化迁移之后,消费互联网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主要是通过实现大范围连接,降低交易成本得以实现的。消费互联网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不仅仅局限在消费领域,其更本质性的意义体现在交易环节。而产业互联网在实现数字化迁移之后,其数字化转型更多表现为业务流程优化和生产关系重构,其更本质的意义体现在生产环节。这是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在数字化转型领域最本质的区别所在。 02 互联网创建的本意是实现更加民主和更加平等的数字世界,但互联网运行的结果却颠覆了人们美好的初衷。现实中的互联网更加不民主更加不平等。传统的人际网络关系隶属于小世界模型,又被称为六度分隔,而互联网实现了更短距离的三度分隔,网络站点被链接和访问的次数不是更加平均更加平等,而是服从了更加不平均不平等的幂律分布规律。 而区块链通过技术手段强制实现了节点的平等和民主。对区块链我们一般都更加关注其中的链,即随着时间顺序而形成的一串难以篡改不可伪造的数据流。如果跳出具体的链,从更高层次观察区块链的话,我们就会看到,在区块链系统中实际上所有节点构成了一个强一致性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所有节点的地位、作用、所占有的数据完全一致。即区块链的节点形成了一个强一致性网络。 03 数字化迁移会将物理世界中越来越多的节点吸引到数字世界中,但这些被吸引到数字世界中的新的节点,与已经在数字世界中的其他节点,一般意义上仍会是弱连带关系,而很难形成强连带关系。因此,数字化迁移的进程可以是同步推进的。 但由于相互之间具有强连接业务关联,业务和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关键设施和关键数据,仍会形成一个一定范围内的强一致性网络,即区块链网络。 人与人之间业务关系的优化和调整,一定是在具有强业务关联的人之间进行的。不具有业务关联或具有弱业务关联的人之间,除了使业务关系更加密切外,难以有业务关系调整的空间和可能。因此,业务关系优化也一定是从强一致性网络开始,逐渐过渡或扩展到弱一致性网络。所以,区块链带来的业务关系优化是数字化转移中最深层次的变革,数字化转型也一定是异步推进的,即从强一致性网络向弱一致性网络和一般网络过渡和扩展。 试图以强一致性网络覆盖到所有网络,实现所有网络的区块链化,忽略了经济学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成本。任何事情都有成本。试图将所有网络建设成为强一致性网络,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现实条件,既不现实,更不可能。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观点 | 区块链助推数字化转型:业务流程优化是最深层次的变革 相关推荐: DeFi借贷协议Akropolis重入攻击事件分析 近日,DeFi借贷协议Akropolis遭到网络黑客的攻击。Akropolis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Ana Andrianova表示,攻击者利用在衍生品平台dYdX的闪电贷进行重入攻击,造成了200万美元的损失。 成都链安团队在接到自主独立研发的区块链安全态势感知…
-
日本金融巨头SBI推出加密货币借贷服务
日本金融巨头SBI集团正通过其与加密货币相关的子公司SBI VC Trade推出一项加密货币借贷服务。 根据11月24日的官方声明,新的加密借贷平台将允许用户将他们的加密货币借贷给SBI,并获得1%的利息(含税)。 这项名为VC Trade Lending的新服务最初将支持主要的加密货币——比特币(BTC),SBI进一步计划增加对以太坊(ETH)和XRP的支持。最低出借金额为0.1 BTC,按截至发稿时的价格算为1840美元,最高出借金额为5 BTC,即92000美元。 SBI表示,VC Trade Lending将不收取账户管理费或年度会员费。这项服务对日元存款或加密货币存款也不收取任何费用,但提取日元仍要收取费用。 SBI是日本从事加密行业的主要金融机构。2020年10月初,SBI的外汇和衍生品部门SBI流动性市场收购了加密货币交易所TaoTao,此前雅虎日本旗下的YJFX持有该交易所40%的股份。SBI还通过其子公司SBI VC Trade经营自己的加密业务。 SBI也是Ripple公司的主要合作伙伴,Ripple开发基于XRP的金融产品。截至发稿时,XRP是市值第四大的加密货币。2020年10月底,SBI首席执行官Kitao Yoshitaka声称,如果Ripple选择离开美国,它很可能会迁往日本。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日本金融巨头SBI推出加密货币借贷服务
-
比特币持仓周报 | 短暂横盘无碍乐观氛围 机构偏空调仓应如何解读?
2 月 20 日,CFTC 公布了最新一期 CME 比特币期货周报(2 月 10 日-2 月 16 日),最新统计周期内 BTC 上涨脚步略有停滞,整个统计周期内仅取得了约 1000 美元的价格上涨,相比此前几个统计周期内动辄数千甚至上万美元的涨幅而言,最新统计周期基本处在一个高位横盘的休整状况之中,而上一次出现类似横盘后各类账户普遍开始布局风控,随着此前两周的大幅上涨,刚刚重新建立的追多氛围会否发生变化,是本期周报的关键所在。 总持仓(未平仓总量)数量在最新一期数据中自 11055 张进一步上升至 11426 张,该数值连续第二周上涨并创出近四周新高,行情的横盘并没有明显影响市场的乐观氛围,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最新统计周期内仓位增持幅度相较上一统计周期增幅有所下降,由此可见,高位横盘对于新资金入场的积极性还是在所难免地起到了一些偏负面的影响。 分项数据上来看,规模最大的经销商持仓多头头寸自 387 张下降至 368 张,空头头寸保持 564 张不变,多空双向(已对冲)持仓自 89 张下降至 61 张。经销商账户长期以来保持的净空持仓状况仍在延续,真正值得注意的是,在最新统计周期内这类账户从调仓上来看同样是进行了明确的偏空调整,削减多头头寸及双向持仓的同时,空头头寸保持不变。可以认为这类账户对于这轮高位横盘仍然持谨慎态度,毕竟目前比特币价格处在历史高位水平,潜在的大幅回调风险对于相对保守的机构投资者而言永远无法忽视,因此可以认为这类账户在最新统计周期内抛出了一个比较清晰的「防空」信号。 资管机构持仓多头头寸自 348 张下降至 338 张,空头头寸自 265 张大涨至 339 张,双向持仓自 26 张下降至 9 张。这类账户的净仓位在上一统计周期内持仓重回净多的状况未能延续,随着最新统计周期的调仓完成,目前空头头寸再度反超多头头寸。作为长期来看一直持偏多态度的一类机构,又一次多空反转再度表达出了强烈的风控预期。虽然此前一轮大涨过程中这类账户果断追多,但是随着上涨脚步放缓,大型机构仍然无法摒弃风控思路。 由此可见,考虑到比特币价格当前处在一个历史级的特殊位置,因此有着严格风控标准的机构投资者预计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一直保持这种相对偏空的谨慎态度。所以对于周报中几类机构账户的调仓解读,也需要在特殊时期特殊对待,这种看似「过于保守」的逆势调仓并不一定是真正的「误判」,风控思维同样值得学习。 而在这种阶段,当统计周期内币价出现幅度可观的单边波动时,机构投资者是否进行了明确的单边调仓,更加值得关注,而这种相对停滞的横盘阶段的仓位调整,不必做过度解读。 杠杆基金账户在最新统计周期内多头头寸自 3149 张进一步上涨至 3301 张,空头头寸自 8481 张同步上升至 8750 张,双向持仓自 665 张微降至 660 张。杠杆基金保持了上一统计周期开启的双向同步加码的思路,而正如上一期周报所述,一般来说这类账户的方向判断都会以简单的双向加仓 / 减仓表达,双向同步增持仍然是一个比较明确的积极信号,可以认为杠杆基金仍然看好后市。 大户持仓方面,多头头寸自 2822 张上升至 3030 张,空头头寸自 64 张同步上升至 132 张,双向持仓自 146 张上升至 151 张。大户账户并未延续上一统计周期的净多调仓,不过在最新统计周期内同样进行了幅度可观的多单增持,目前这类账户的多空持仓比中多头头寸占比仍然保持在 95% 以上,是所有类别账户中最为坚定的多头拥趸。短期内这类账户的偏多态度并没有出现任何动摇的迹象。 散户持仓方面,多头头寸自 3423 张上升至 3508 张,空头头寸自 755 张同步上升至 760 张。散户账户在最新统计周期内进行了幅度非常有限的多空双向增持,行情上涨脚步的停滞让这类账户很难形成一致性判断,所以就选择了相对稳妥的「按兵不动」等待下一轮趋势出现。 文章来源:比特币持仓周报 | 短暂横盘无碍乐观氛围 机构偏空调仓应如何解读?
-
2021年值得关注的5个趋势:数字资产将成为“新常态”电竞可穿戴技术区块链技术和加密货币人工智能创造力数字健康
原标题:《Five Technology Trends To Watch For In 2021》作者:Alex Tsepko 系Skylum的首席执行官,福布斯委员会成员编译:区块链落地小能手 每年,通过技术解锁的创新似乎正变得越来越快,但是2020年由于Covid-19大流行,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加速了技术的发展。 与网络繁荣不同,Covid-19迫使企业进行调整不是根据自己的选择,而是根据市场需求。如果您是一家本地餐厅,并且不在Postmates,GrubHub或UberEats上,那么您现在需要重新考虑了;如果您是一家从未考虑过远程办公的企业,那么您现在很可能需要完全远程(或者至少可以将其作为某些员工和办公室的一种选择)。 而且,如果您是一个拥有数千甚至上万名员工的企业组织,并且您一直在考虑对自己的内部技术进行更多的投资,那么Covid-19很可能会为您更快做出这个决定。 重大破坏(无论是大流行,不稳定的经济还是主要行业的转移)总是显示出技术推动社会前进的机会。例如,仅在今年,视频会议就从工作交流中的一种被“戏称”的东西变成了我们的日常标准。 当然,随着年底到来,更重要的是要展望未来,寻找技术推动世界前进的信号,而以下是2021年值得关注的5种技术趋势。 区块链技术和加密货币 尽管2017年关于区块链技术和加密货币的大肆宣传在主流媒体中已经消失了,但过去几年对于这些行业产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生产力变化。 例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专员最近发表声明说,创新是值得欢迎的,而且公开交易的股票将来很有可能成为通证。这本身是3年前的一次飞跃,当时左右两侧的区块链初创企业都遭到了诉讼,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等传统投资者称比特币为“错觉”。 此外,在道富公司(State Street Corporation)于2019年进行的一项调查中,“做出回应的101位大型资产管理者和所有者中,有94%表示他们正在管理数字资产或计划在2020年增加数字资产。” 我们预测,到2030年,数字资产将成为我们的“新常态”。 人工智能创造力 在过去的几年中,围绕人工智能未来的讨论已经扩展到了机器能够处理信息和程序的领域之外,还包括了创造性输出的可能性。2018年,第一幅AI生成的画作以432,500美元售出。 我对这个领域特别感兴趣,因为作为AI照片编辑软件公司Skylum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我们坚信人工智能具有释放更多社会创造力的潜力,但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它。随着这些工具变得越来越复杂,进入的门槛将降低。更多的人将能够更快地解锁他们的创意。今天可能被认为根本不同的东西可能会成为新的标准,甚至明天就会出现。 但是,人们如何选择使用这些新工具和技术将最终创建,并重新定义我们最具有艺术意义的行业,例如摄影,音乐,电影,艺术,图形设计,品牌,营销等等。
-
数字人民币的理想与现实——基于对深圳数字人民币试点活动的观察
本文来源:北京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作者:柯达 摘要:“理想型”数字人民币具有相对匿名、双离线支付等独特功能,其在“双层运营体系”下被发行流通,并以“账户松耦合”方式被存储。在深圳地方政府等机构联合开展的数字人民币试点活动中,“数字人民币红包”属于政府消费券,而红包之外、经用户通过手机银行APP或绑定银行卡充值的“数字人民币”在试点阶段不是法定货币,不具备与人民币相同的法偿效力,其更近似于商业银行提供的电子现金。此外,试点的数字人民币并未体现“理想型”数字人民币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和“账户松耦合”存储模式,且发行主体与“双层运营体系”不完全符合,具体发行方式以及中间投放机构的准入条件不甚明确。为了给试点阶段的数字人民币提供合法性依据并保护用户的合法权益,央行应当向有权机关申请《中国人民银行法》《人民币管理条例》相关条文在试点地区的调整适用,并进一步完善“数字人民币”APP《用户协议》中央行(数研所)与中间投放机构的权力(利)边界。 关键词:数字人民币;法定数字货币;消费券;电子现金 引言 数字人民币(又称“DC/EP”“央行数字货币”“法定数字货币”),是指由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与中间投放机构合作发行、运营的非实体法定货币。中国人民银行于2017年成立数字货币研究所(以下简称“数研所”),开始研发数字人民币的发行问题。2019年11月,我国央行宣布数字人民币已基本完成顶层设计、标准制定、功能研发、联调测试等工作。2020年4月,数研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数字人民币在深圳、苏州、雄安新区以及未来的冬奥场景进行内部封闭的试点测试。在制度保障方面,商务部于2020年8月发布经国务院同意的《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其中提出央行对数字人民币“制订政策保障措施”;2020年9月,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数字人民币应当定位为现金(M0),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具备接受条件的情况下均不得拒收。[1] 2020年10月,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政府联合其他机构面向社会公开进行总金额达2000万元的数字人民币红包发放活动,同时,数研所面向红包中签人员开放使用数字人民币载体(钱包)——“数字人民币”APP。[2]然而,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作为法定货币的人民币仅包括纸币和硬币,未纳入非实体的数字货币;此外,我国法律法规仅将人民币发行权授予央行,数研所与商业银行是否能通过授权方式获得部分货币发行权也存在疑问。在试点阶段数字人民币法律地位不明、相关发行活动合法性存疑的情况下,涉及数字人民币财产纠纷的解决不免会受到极大影响。 除了合法性问题之外,此次试点活动与央行理想中的数字人民币是否存在其他差异?如存在差异,央行在未来需要作出哪些安排,以保障数字人民币的发行流通能够实现央行的研发预期?本文在梳理“理想型”数字人民币的设计方案以及深圳数字人民币试点活动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深圳试点的数字人民币与“理想型”数字人民币方案之间存在的差异,并从用户权益保护的视角提出试点阶段数字人民币的优化改进方案。 一、“理想型”数字人民币的设计方案 早在2014年,央行便成立数字货币小组,对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可行性进行初步研究;截止2020年9月,根据央行及数研所负责人的公开演讲、论文等文献可以推断出理想中的数字人民币设计方案,包括数字人民币的研发意义、可实现功能、货币(法律)属性、发行机制以及存储媒介。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数字人民币的设计方案前后发生了部分变化。 (一)数字人民币的研发意义 2016年央行数字货币研讨会对数字人民币的发行意义进行了首次总结,之后数研所前所长姚前的数字经济演讲对此作了进一步论述,主要内容可归纳为:第一,提升交易便利、效率与安全,降低传统纸币发行、流通的高昂成本;第二,增强交易透明度,减少洗钱、逃漏税等违法犯罪行为;第三,提升宏观调控与风险防范能力,通过数据追踪加强对货币供给和货币流通的控制力;第四,推动普惠金融的全面实现,加大金融服务对农村、偏远地区、弱势群体的覆盖。[3] 此外,从2019年6月脸书公司宣布即将发行天秤币(Libra)[4]后数字人民币研发进程加速,以及国家领导人的战略布局可以看出,数字人民币更承载了巩固我国货币主权、提升我国数字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愿景,以此抑制公众对于Libra等加密货币的需求,巩固国家货币主权。[5] (二)数字人民币的可实现功能 数字人民币除了具有不可“双花”(不可重复使用)、可分性、可传递性等与实物人民币相同的功能之外,还具有相对匿名性与可追踪性、不可伪造、可编程性以及“双离线支付”等独特功能,但“可编程性”仍存在内部争议。 姚前曾撰文认为数字人民币具有不可“双花”、匿名性、不可伪造、系统无关性、安全性、可传递性、可追踪性、可分性、可编程性以及公平性十大功能,[6]其中与区块链技术高度相似的功能…
-
比原链CTO James:MOV生态将于明年推出借贷和稳定币服务
12月5日至6日,“相信未来–2020世界区块链大会·武汉”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正式开幕。大会由币圈财经主办,并得到了武汉市政府、江汉区政府、武汉市经信局、中国信通院等部门单位的大力支持。 在6日上午的“DeFi专场—开放式金融的矛与盾”分论坛,比原链 CTO James 发表了题为“Bytom 2021 Roadmap”的演讲。谈及2021年比原链的规划,他表示,借贷和稳定币是 MOV 生态最关键的一块拼图,其中借贷将于明年1月上线。 他还指出,技术上,Bytom 主链将支持 Vapor 侧链的应用进行开放式接入,Vapor 侧链的升级解决历史数据膨胀的问题,推出第一个基于 UTXO 模型的 DApp 开发工具栈。行业标准和产品服务上,比原链将推动 IEEE 的多链密钥管理标准,多签门限资管系统也将对外商用。 以下为币圈财经整理的演讲全文: 大家好,我是James,负责比原链的技术方向,今天的题目是“Roadmap 2021”,有两大点和大家沟通。第一个是我们2019年的时候乌镇制定的2020的完成进度,第二个我们要公布2021的Roadmap。 立于行业前沿,2020年比原聚焦DeFi 首先是2020年,我们一直聚焦在DeFi,技术产品化,创新前瞻性,立于行业最前沿。 我们一直在DeFi这个行业深耕,因此推出了三个跟DeFi相关的协议。第一个就是磁力协议,传统交易所将资金充值到交易所账户上,如果要兑换发起一笔挂单,对手就会跟你进行撮合。我们不同的是整套东西都是去中心化,没有任何人干预。所以要发起资产互换的时候其实是把这笔资金打到智能合约里面去,随后链上有别的用户出现资产互换的需求,并且能跟你的需求产生撮合,我们的超级节点完成撮合并且上链,整个过程做到了去中心化的资产互换。我们的性能还是挺不错的,生产环境达到每秒1万笔交易。磁力协议于2020年3月份上线,总共有745万笔链上真实交易,其中单笔最大的交易金额是15.78个比特币,这笔交易发生在今年6月份的时候。 第二个就是闪兑协议,磁力协议是用户跟用户之间的资产互换,而闪兑协议其实是用户跟专业的做事商之间的一个资产互换。闪兑协议可以达到毫秒级的撮合,大概一秒钟左右上链,所以说可以提供一个极佳的用户体验。闪兑协议对我们来说最大的关键点在哪里?就是把各大交易所进行了关联,做市商会在闪兑协议上进行资产交互,回交易所回补,制造一个很好的深度,互换几十个btc的资产。随后他们跟交易所都有很好的汇率,MOV的用户进行闪兑互换要比在交易所进行互换得到更好的交易额,做市商和用户达到双赢。 超导协议是基于算法的价格发现,超导是人和算法的交换。超导有两部分的用户,第一部分用户是为超导提供流动性,超导产生的手续费会给这些超导的用户,他们可以把资产放到超导池来做流动性收益。今年9月份流动性挖矿的时候达到了1亿美元的规模。超导的第二种用户其实是一些交易者,他们很多利用超导进行快速交易,我们超导协议算法与一般的协议不同,正常情况下当一个用户向另外一个用户输入一定量的BTC,然后得到互换,当输入的BTC量过大的时候如果滑点过大,用户会承受比较大的损失。超导协议存在一个环路,相当于使用户交易的滑点变得更小,用户承担更小的损失,完成一个价格的兑换。 回顾过去一年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开放式网络跨链协议,采用多签+门限共管模式,正常的跨链大多数是单签,再有就是多签,这个过程是无法进行扩容的。开放式跨链网关支持BTC、ETH和LTC等区块链,相应的SDK接口已完成。单日1700笔跨链交易,4千万USDT。 2021年,比原关注生态、联动和盈利 说完了2020,再聊一下2021,我想了三个关键字:生态,联动和盈利。 首先谈一下生态,我们会将MOV生态最关键的一块拼图完善,就是借贷和稳定币。其实我们的借贷已经进入到了开发的尾声,今年应该跟大家见面了,但是由于中间一些政策因素的风险评估,所以会在下个月很快跟大家见面。 借贷是用智能合约实现基于抵押模式的借贷,为什么一定要使用智能合约?很经典的P2P的事件,整个模式没有问题,但是为什么会产生后续这么多问题?当一个个体或者组织控制了大量的资金的时候,最后的行为模式就已经由不得他们自己发展,所以我们这个借贷产品核心就是将用户存进来的任何资金全部琐在区块链的智能合约中,套用那句最经典的话“使用我们都相信的区块链技术”。对于借贷相关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我可以抵押10个比特币借出100个,我们通过一个预言机的方式自动做清算,这里采用了多方的预言机,我们自己也会有自己的预言机,多方保证防止预言机出事故,比如引发清算的问题。 借贷支持BTM和SUP这类比原链原生资产,这是一个开放生态。这个借贷最关键是要跟网关联动。举一个例子,有很多保守型的区块链,比如说莱特币,享受不到DeFi的红…
-
刀尖上的创新:闪电贷做错了什么吗?
从已知的信息来看,过去一周,已经发生了4起闪电贷攻击,包括Value DeFi(540万美元)、Cheese Bank(330万美元)、Akropolis(200万美元)以及今天的OUSD(700万美元)。 我们特意查看了一下记录,发现自今年年初以来基本每个月都要发生几起闪电贷攻击。说明闪电贷攻击已经不是一种偶然事件了。 此前的一次闪电贷攻击 最近的一次是OUSD。攻击方案的核心就是闪电贷+重入攻击。大概的流程是。 1.攻击者先用闪电贷借了一大笔ETH这样的主流资产,然后注入到各类DeFi协议中,进行类似铸币、流动性挖矿这样的操作。 2.然后由于攻击者手上有一大笔资金,它们可以操控价格并利用某些设计上的漏洞操控系统的判断。(很多合约都是基于价格或者资产价值比例来作为特定行为的判定依据) 3.最后的结果就是由于这样的操作会导致系统会付给攻击者远高于初始资产的收益,最后攻击者会重复这些操作,最后在合约中取回或者在DEX卖掉获得的超额资产。 4.然后攻击者再拿着一部分钱去还之前在闪电贷中借到的钱,就结束了整个攻击过程。 本质上这些攻击的核心逻辑就是借助巨额资金来进行非正常的套利操作。 闪电贷不是漏洞,但是扩大了漏洞的风险 在这其中我们发现,虽然近期的几次事件都把“闪电贷”这个概念作为关键词,但是闪电贷本身和攻击事件本身并没有直接的关联。 在攻击发生的前一天,Value DeFi项目方还在宣称自己是最安全的协议 但不可否认的是,闪电贷成为了其中极其重要的攻击工具。用一句话来形容它的作用:“它允许你在交易期间像巨鲸一样的行动”,最可怕的是,如果说那些资金雄厚的人更容易成为攻击的来源,闪电贷可以让一个一无所有,甚至没有基本信用的人在短时间内变成一个手握重金的巨鲸,最重要的是这些人不需要任何许可、不需要良好的信用凭证也不需要付出等额或者超额的抵押品作为代价,完全是空手套白狼。 闪电贷本身不是一种漏洞,但它无形之中扩大了那些漏洞被攻击的风险,因为第一攻击者不需要任何代价,第二攻击的来源大大增加,它可能会被任何一个洞悉漏洞的人作为攻击的工具。 危险的创新:闪电贷错在哪里? 事实上闪电贷在遭受非议之前被认为是DeFi最伟大的创新之一。闪电贷概念最早由Marble协议于2018年提出,当时开发者的想法是通过智能化合约完成的零风险贷款。智能合约平台一次性处理交易,如果借款人不能偿还贷款,整个交易就会回滚,就像贷款根本没发生一样。 重点是区块链交易回滚这个特性,用户和合约发起一笔交易,合约借给用户一笔钱,然后同样的用户在这个交易里还回借出的金额和相应的利息就可以了。如果没还那么这个交易就会被判定不生效,然后被回滚,也就不存在借款转移的事情了。这在传统观念来说是完全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借贷既不需要信用也不需要抵押品。 其实一开始闪电贷的用途是给那些套利者提供便捷的套利资金工具,例如分散交易所之间的额套利、清算多个借贷平台的贷款或者进行再融资等这些操作,最简单的就是,闪电贷可以帮助交易者从Marble银行贷款,在一家去中心化交易所DEX中买币,然后在另一家DEX以较高价格卖出代币,然后获得差价收益。这样的目的是正常的,传统金融中也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唯一的区别就是闪电贷的零门槛零代价。 但是很不幸的是,我们能够封堵漏洞,但永远防不住人心。黑客或者潜在的攻击者会发现闪电贷完全可以为攻击提供充足的启动资金,这其中产生的另外一个后果就是,由于黑客的钱是借来的,所以钱和黑客本身并没有直接的关联,他们的身份也更加地难以追踪。 因此一句话总结:闪电贷减小了攻击者的风险,攻击会更加随意。 闪电贷+:另一种潜在攻击用途 作为工具,闪电贷的用途是我们永远不能想象和预测的。我们完全不能低估“科学家”的智慧,除了经济上的攻击,闪电贷又被发现可以应用到别的领域的攻击上,例如操纵去中心化社区的治理。 近期,Maker基金会智能合约开发团队检测到一起发生在MakerDAO治理提案中的投票违规行为,大体意思是,社区的一次提案需要持有治理代币的用户投票,然后有一个人就利用闪电贷借出总资产,然后用来作为抵押品在借贷平台拿到大量的治理代币,去参与投票,投完票然后再还回去。 听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惊出一身冷汗,因为如果这次通过的是一项有利于攻击者的战略性提案,那造成的后果远比一次套利攻击要严重的多,而且这样的攻击显然更加隐秘。 闪电贷本身在这次风波中并没有任何过错,它反而是一种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我们通过闪电贷这样的产物看到了DeFi的想象空间是有多大。但基于当前DeFi正处在一个实验性阶段,因此大量的漏洞和攻击者会将闪电贷用到各种非法用途上,所以很多人认为闪电贷是一种极为危险的创新,换个角度来说也正式因为闪电贷的存在,使得各项目方更加重视安全,这也是一种价值。 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刀尖上的创新: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