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首席执行官Bill Winters认为,数字货币的广泛应用将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私人和政府支持的实体都将在应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据CNBC报道,他于周一在新加坡举行的虚拟金融科技活动中表示,一个全新的数字化世界正在开启,数字货币的推出将由私营部门和政府支持的实体共同领导。他还表示,数字化的世界将使数字货币的采用“绝对不可避免”。
Winters认为,渣打银行将很快公布在这一领域的进一步的进展,这是因为国际支付系统正在快速发展。他表示,“我认为央行的数字货币和非央行支持的数字货币绝对都会有作用。”
他还表示,数字货币最大的机会实在新的细分市场,而不会复制或取代现有的法定货币。在某些市场中可以为特定项目创建数字资产,比如碳交易市场,这样的话,想要交易碳排放的用户会相信这些都是“经过验证、标准化和监控的”。
据《比推》此前报道,花旗银行首席执行官Michael Corbat最近也发表过类似观点,他表示主权数字货币是“不可避免的”。Corbat还透露,花旗集团一直在与世界各国政府就数字货币的创造和商业化进行合作。
图片来源:pixabay
作者 Liang Che
本文来自比推Bitpush.News,转载需注明出处。
溫馨提示:本站所提供的資訊信息不代表任何投資暗示,本站所有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幣圈財經官方立場無關。
相关推荐
-
观点 | 央行会将比特币纳入储备货币?
Newsbtc上最近有一篇文章《Whales Dump Ahead Of Bitcoin ATH, More Than 93K BTC Sold Since Peak》。文章提到了这样的事件: 就在比特币价格离创造历史峰值仅一步之遥的时,持有比特币的巨鲸就开始将BTC大规模转移到像Coinbase这样的中心化交易所抛售。 巨鲸们在比特币价格达到19600时,开始抛售了多达93000个比特币,截至写稿时为止,比特币的价格大概为17700美元,距峰值下跌了9.7%。 这样的抛压释放出来,确实会对币价造成很大的压力。恐怕市场在短时间内还是无法恢复的了。因为其他的大户很可能也会有类似的想法加入抛售,再加上年底资金面的紧张,短期内市场将处于横盘甚至继续下跌的阶段了。 单纯就这个抛售而言,我认为是不值得的,因为现在的价格很明显还处于大行情的早期,这么早就丢掉了手中的筹码,这无疑相当于放弃了后面可能到来的更大收益。而且对巨鲸而言,在短期内是很难再以合适的价格买回这批币的。因为巨鲸们的买入,以他们的体量很容易在短期内引起价格的飙涨,恐怕再想安静地买回得等到几年后的大熊市再次来临了。 江卓尔在近期的一次分享中提到了这样的观点:各国中央银行最终也会将比特币纳入储备,这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甚至认为这个时间点或许会来得比我们想象的快。因为比特币的共识和价值认可已经逐渐从黑客、普通民众扩散到了传统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 大家之所以这么积极地买入比特币,重要的一条就是为了对抗法币滥发带来的财富实际缩水。而法币滥发的始作俑者各国央行更加知道自己行为的危害,更加会在意自己储备的风险分散。因此,当比特币进入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范围,它离进入各国央行的储备库就不会远了。 实际上伊朗政府就已经开始持有比特币了,当然,它不是为了比特币的财富效应,而是为了绕开美国政府的金融制裁。我相信这样的政府和中央银行会越来越多。比特币真正走入主流金融圈,确立它在数字时代的王者地位所需的时间一定会比我们想象的来得还要快。 这两天PlusToken被最终宣判成了很多币圈媒体热议的话题。关于审判的细节网上披露的已经非常多了,但我关注的是团伙手中持有的比特币的最终下落。 根据网上比较确信的消息,团伙持有的19.4万枚比特币被收归国有,但有意思的是,这批比特币最终被委托给“北京知帆科技”卖掉了。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北京知帆科技”被人查到其二股东也是火币的股东。 所以从这则消息看,这19.4万枚比特币很有可能就是通过交易所出掉了。据透露,这19.4万枚比特币出掉的价格大概在7000美元—11000美元之间。 凡是收缴的币都有可能上交国库,而国库要出掉这些币恐怕还是要通过交易所。这是也能从侧面证明交易所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还是会存在,这才是我认为这条资讯中最大的看点。 文章来源:观点 | 央行会将比特币纳入储备货币?
-
观点 | 以太坊的路线图应该改变吗?
作者:阿剑 自 《A rollup-centric ethereum roadmap》(中文译本)一文发表以来,整个社区都对以太坊(尤其是以太坊 2.0)的路线图产生了疑问。 2020 年 11 月 18 日,在以太坊基金会的 Eth2.0 研究团队的第五次 AMA 活动中,Vitalik 明白地表示,路线图已经发生了变化:(1)暂时不再强调 Phase2 的重要性,Phase 1 致力于实现数据分片(shard data),供 rollup 方式使用;(2)信标链将具备执行功能,即 Eth1-Eth2 合并之后,信标链区块将直接包含交易;(3)Phase 0 实现后的三大工作:轻客户端支持、数据分片、合并,将并行推进,任一模块只要准备好了就退出。 本文的目的不是为原来的三阶段路线图辩护。相反,本文是想主张,三阶段路线图虚无缥缈,新路线图食之无味,没有一种与 Eth2.0 相关的路线图值得以太坊放弃当前的运作模式、转向以 PoS 为基础的系统。 在这里,我会先讲解初始的三阶段路线图的论证思路及其技术难点;然后分析新路线图的可扩展性。最后论证,新路线图的可扩展性优势,已经渺小到不足以使以太坊冒险转入 PoS。 Eth2.0 的三阶段路线图 在过去两年,广为流传的 Eth2.0 路线图规划了三个依次序实现的组件: Phase 0:以 PoS 为共识机制的信标链 Phase 1:多条分片链 Phase 2:为所有分片增加执行功能 从这一路线图可以清晰地看出,原来的以太坊 2.0 的目标是打造一个 “分片化执行(sharded execution)” 的系统,意思是:每个分片都有自己的状态,这些状态按各分片的状态转换规则来变更;变更后的状态由信标链来敲定;由此,以太坊 2.0 就成了一个多个分片可以并行处理交易的系统。这也意味着,以太坊 2.0 是一个 “共识” 和 “交易处理(验证)” 解耦的系统,被分配到各分片上的验证者负责验证交易和状态的正确性;但这些状态的敲定则依赖于信标链的 epoch 敲定机制,两个过程并不是完全同步的。 这种 “PoS 信标链 + 多分片” 的架构,似乎也非常好地利用了 PoS 算法本身的特点:为了解决 No-thing-at-stake 问题(PoS 出块不需要付出计算量,因此有资格出块的账户会尝试在不同的分叉上同时出块,使系统分崩离析),以太坊 2.0 所用的 Casper 算法要求用户先存入一部分押金才能获得出块资格,而如果验证者滥用了出块资格(比如同时支持两个分叉),则会被罚没押金;由此,像 Casper 这样的算法实际上在区块链上创造了两种可以相互沟通、但相互独立变更的状态:一种是普通用户的状态,另一种是验证者的出块权重状态;共识过程以出块权重状态为基础,达成共识也会更改出块权重状态;因此,共识过程先天独立于用户交易的验证,可以解耦;对任意的交易批次及结果状态而言,共识过程可以被抽象成一种 “终局性敲定机制”,逻辑上,多分片并行执行于是成为可能。 至于其可扩展性,以太坊分片技术的命名 “二次方分片(Quadratic sharding)” 透露了端倪:假设分片上的交易,其执行复杂性能够被化约到与区块头验证同样的难度,则分片化执行的架构,可以使整个系统的处理能力,随着参与节点处理能力的线性提高而呈平方级提高。通俗来说,如果参与网络的节点(平均而言)在一段时间内能验证 4 个区块头,这就意味着,在参与一个分片时,节点们可以在同等时间内验证 4 笔交易,此时系统总处理量是 4 条分片 × 4 笔交易/分片 = 16 笔交易;如果节点的处理能力变成了 8(2 倍),则处理量会变成 64 笔交易(4 倍)。 听起来很美好,但是,这个“平方级扩展” 的论证中包含了如下假设: (1)存在一种技术,使得分片交易的验证,可以简化到与验证区块头同样的难度; (2)不存在跨分片的交易,即各分片内的交易是完全不会相互依赖的。跨分片的交易需要占用多个分片的处理容量,也要占据信标链的处理容量,会使可扩展性大打折扣。 关于(1),这个假设是有可能得到满足的,无状态性(statelessness)就是这样的一种技术,它的思路是,在传播交易(或者传播区块时),附带交易所访问状态的证明(witness),使得交易的验证者无需持有交易执行之时的状态数据,就能验证交易的有效性。这一点极为关键,如果没有无状态性,参与分片验证的验证者就必须保存分片的状态,因为验证者会被不断分配到不同的分片链上,那就意味着他们必须保存所有分片的状态,在实践中也就意味着他们要不断下载所有分片的区块并处理交易,从而使整个系统坍缩为一个大区块系统(例:投入能处理 16 笔交易的资源,处理 16 笔交易)。遗憾的是,至今,以太坊 1.0 也没有研究出足够轻量的无状…
-
选择平台:以太坊还是波卡?两者有哪些关键差异点?
加入 PolkaWorld 社区,共建 Web 3.0! Polkadot 是最受期待的下一代以开发者为中心的区块链之一。在这里我们把它与最广泛采用的面向开发者的链以太坊进行比较,目的是帮助网络的新手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并可能帮助开发者选择在哪一个平台上进行构建。 从较高的层次上观察,这两个项目只是部分重叠。以太坊是一个用于部署智能合约的平台,或者是控制单个以太坊链上本地资产或状态转移的逻辑片段。相比之下,Polkadot 旨在提供一个框架来构建你自己的区块链,并提供将不同区块链相互连接的能力。尽管存在这些差异,但这两个平台都是为开发者构建去中心化应用程序而设计的。 尽管有相似之处,但优势却截然不同 就相似之处而言,以太坊和 Polkadot 都旨在提供一个让开发者可以创建去中心化应用程序的空间。这两个平台都包含智能合约功能,以太坊基于 Solidity,波卡基于 ink!(注:虽然波卡具有 ink! 合约语言和合约模块,但波卡中继链本身并不能直接部署智能合约,波卡上的一些平行链可以部署智能合约)。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到以太坊 2.0,那么两个平台都在追求基于并行执行的扩展策略。每个执行线程在以太坊 2.0 中称为一个分片,在 Polkadot 中称为平行链或平行线程。以太坊 2.0 和 Polkadot 都将使用 Wasm 作为底层技术来支持链上逻辑和状态转换。 然而,以太坊和 Polkadot 之间存在重要差异。 最大的区别之一是设计目标。以太坊旨在成为分布式金融和智能合约执行的平台,而 Polkadot 的愿景是帮助人们构建整个区块链并将这些区块链相互集成。 我试着总结出我认为的一些关键差异点: 以太坊:规模庞大且蓬勃发展,但面临可扩展性挑战 以太坊的主要优势在于其庞大且成熟的开发者、用户和企业生态系统,包括其丰富的开发者工具、教程等。它已经从这个生态系统中获得了显着的网络效应,使其成为事实上的智能合约平台,在许多情况下,以太坊标准(ERC-20 等)成为行业标准。 以太坊网络的价值同样重要,基于底层以太币的价值提供高度的经济安全性。DeFi 领域是加密领域中最受开发者关注的领域之一,主要建立在以太坊上,并利用不同以太坊智能合约之间的可组合性,这些智能合约可以在支持以太坊 1.0 的单个以太坊虚拟机中相互调用。 以太坊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可扩展性。CryptoKitties 应用程序的成功证明了影响 Ethereum 1.0 的一些可扩展性限制。一个流行的应用程序能够显着降低网络上交易的性能和吞吐量。 另一个挑战是在平台上运行智能合约所需的 gas 成本。Gas 费用是必要的,是为了系统的整体安全性,和保护系统免受失控程序的阻碍。但随着 Ether 价值的上涨,运行智能合约的 Gas 费用也随之上涨,并让某些用例变得非常昂贵。这些成本与可扩展性有关,因为如果有更多容量,则可以降低每笔交易的费用。 以太坊 2.0 旨在解决所有这些可扩展性问题,但它是一个多年路线图,伴随着多年重构平台带来的执行风险。大部分以太坊核心开发的精力都将投入到以太坊 2.0 中,这让现有以太坊 1.0 链没有太多升级和改进的余地。 Polkadot:建立在灵活的框架之上,但它是新平台且未经证实 Polkadot 最大的优势是 Substrate。Substrate 是一个用于创建与 Polkadot 兼容的区块链的开发框架,根据开发者的需求提供不同级别的抽象。Polkadot 本身是使用 Substrate 构建的。它大大减少了创建新区块链所需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与以太坊等智能合约平台相比,Substrate 为开发者提供了更大的画布进行实验。它允许完全控制区块链的底层存储、共识、经济和状态转换规则,这些在标准智能合约平台上通常无法修改。 Polkadot 允许在其网络内共享安全的设计是另一个优势。共享安全有两个主要好处: 首先,它通过从中继链提供安全服务,来减轻平行链构建者的负担。这与 Cosmos 等其他网络采用的方法不同,后者每个区域都对自己的安全负全部责任。这种共享的安全性简化降低了构建者的摩擦,并简化了启动新平行链的过程。 其次,共享安全为平行链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框架,最终允许平行链专业化。它让我想起了旧的 Unix 哲学,在那里你可以创建完成一项工作并且做得很好的工具。然后,你可以通过将这些专门构建的工具组合在一起,来实现更高层次的目标。我可以在 Polkadot 生态系统中看到类似的事情发生。这就是 Polkadot 设计的力量,而这会在网络中产生强大的网络效应。 化用一句房地产行业的老话,我认为 Polkadot 面临的三大挑战是:采用、采用和采用。在所有面向开发者的平台中,以太坊拥有主导地位和最大的开发者社区。此外,市场上有许多新平台…
-
2021加密世界风向:听42位海外大咖预测行业前景
整理:Soona Amhaz,Token Daily 联合创始人,Volt Capital 普通合伙人 翻译:卢江飞 又到了一年结束的时候,和往年一样,现在是时候让 Token Daily 为大家打开 2021 年的水晶球了! 今年,我们与一些加密货币和区块链行业大咖做了更多交流,希望他们能为 2021 年行业发展把把脉,探索行业下一步趋势和模式。 废话不多说,就让我们看看这些大佬们对 2021 年都有何期待吧! Alok Vasudev Standard Crypto 比特币将不断跨越鸿沟向前发展,随着越来越多机构采用,比特币的「 数字黄金」叙事将得到进一步增强。 以太坊此前一直在扮演全球金融体系结算层的角色,2021 年这一角色也将得到进一步巩固,而且会进入 机构级阶段 (institutional phase)。 稳定币发行量也会继续呈大幅上涨趋势,我们会看到针对个人和企业的 稳定币原生金融应用程序 / 服务出现,市场竞争力也正变得越来越强。 预计我们至少会看到一家 中心化公司推出去中心化、用户拥有 / 运营的加密网络,该加密网络会对公司行为进行合法检查和平衡。 Balaji Srinivasan 前 Coinbase 首席技术官、独立投资者 2021 年,下个十年的真正战斗才刚刚开始: BTC vs. 现代货币理论。 Meltem Demirors CoinShares 比特币将在全球范围内变得越来越受欢迎,它就像是对货币通胀的完美「解药」。 2021 年,预计 比特币会突破 10 万美元,因为机构投资者已经开始入场了。此外,比特币挖矿行业也会在明年得到较大幅度的发展——我们会看到 北美挖矿市场和可再生能源挖矿将会占据主导地位。 此外,随着 比特币托管服务越来越多,也会推动数据中心行业的发展。可能大多数比特币投资者仍然不太了解这个行业的本质,但比特币投资者的数量将会大幅增长。 预计在 2021 年我们 至少看到 5 个纯加密货币 IPO,这些项目的年终市值将 超过 2500 亿美元。 最后, 线上创作者和数字艺术经济将会出现爆炸性增长,代币化将使 创意经济学加速发展。文化创造者因此会获得大量加密货币财富,有些实物会被代币化并进行自我推销——如果有人感兴趣,我会出价。 Matt Huang Paradigm 加密货币行业会在 2021 年进一步加强,也或许会成为资本和人才的 超级大黑洞。比特币会在明年变成一种共识,预计 传统企业家和投资者会对以太坊 / DeFi 越来越感兴趣。 Alexis Gauba Opyn 2021 年,加密货币 链上期权市场的流动性会变得更强,资本效率会变得更高,我们还会看到自动化做市商 (AMM)领域出现增长,而且也会有更多针对特定基础设施的自动化做市商出现。 越来越多新人将进入加密货币市场,我们也会迎来一个全新时代,如果加密社区希望履行建立更好的金融体系价值观,那么需要在这一领域建立一种 包容性文化,这件事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Stacie Waleyko Casa 不断增长的 硬件钱包和节点生态系统将继续蓬勃发展并呈上升趋势。我们将看到市场会出现更多新的玩家和 DIY 项目。 最近几年教会了我们一件事,那就是对于爱好者来说,最有意义的就是为他们提供基础设施搭建服务,其中许多人渴望构建自己的 硬件钱包集合并运行多种节点。 沿着这些思路,我认为与 部分签名比特币交易 (PSBT)标准相关的开发将会有所增加。这一领域之所以逐渐变得耀眼,主要是因为它使气隙设备 (air gapped devices)之间实现了互操作性,并且市场需求在 2020 年几乎肯定会有所增长。2021 年将是大跨步发展的一年, 硬件钱包 / 签名设备将会推出一系列新功能,我们对此类产品的理解也会变得更加深入。2020 年已经完成了不少这方面的工作,例如实现二维码码标准化通信、以及推出全新部分签名比特币交易版本的提案。 闪电网络的使用率将会在 2021 年有所增加。任何形式的牛市都会「迫使」交易活动进入第二层,用户也因此可以获得更大的网络扩展性和更低的费用。2020 年对于闪电网络基础设施来说是丰收的一年,随着一系列新工具的推出,许多难题得到了接近,例如流动性管理、路由和 peer 选择等。对于那些集成了闪电网络的加密货币交易所、运行节点的人员、以及通过闪电网络接受付款的企业来说,他们此前辛勤工作已经开始带来丰厚的回报。 教育和 Z 世代采用。这可能是我用最少证据做出的预测,我相信 2021 年 加密货币价格走势将推动更多人去理解加密货币,牛市是对初学者最好的教育材料。接下来,Z 世代可能会更多地采用加密货币。 我的意思是,谁知道 2020 年将是市场蓬勃发展的一年呢?加密货币支持者可能会、也可能不会称当前加密货币已经进入「真…
-
观点 | 新闻“上链”会是下一个蓝海吗?
本文来源:人民数字FINTECH 作者:马迪尔 写在前面的话 在数字技术与商业营销双重逻辑推演下,科技手段与内容创造、大众传播的整合,带来一种全球化、社会化、易于获取的全新媒体形式。 数字技术作为行动主体对中国新闻业态的影响,是当下新闻学界研究中国新闻业变迁的主流视角。人与技术的关系成为理解和反思中国新闻场域的新变量[1]。然而,在信息内爆、不实新闻、广告欺诈等问题层出不穷之时,数字媒体的发展之路并不平坦,反而是挑战重重[2]。 人民数字FINTECH本文将探讨数字化时代社交媒体信息生产传播面临的伦理困境与区块链技术的结合,对未来数字信息核链式传播的影响。 数字媒体时代“守门人”角色的淡出 数字技术作为行动主体对中国新闻业态的影响,成为当下新闻学界研究中国新闻业变迁的主流视角。 然而,在民粹主义思潮涌动下,信息内爆、不实新闻、广告欺诈等事件层出不穷,社交媒体时代的虚假新闻也早已广为病诟,人们对数字安全、隐私侵犯、财产损失等问题忧心忡忡。 有学者认为,已有的传播生态和秩序被颠覆,传统的新闻理念和架构也因此受到极大冲击,面临着新闻生产模式、新闻伦理的重建[3]。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曾经作为用户(user)的受众,正以新闻生产者/传播者/消费者的多维身份在新传播格局中从边缘走向中心,精英主义立场的专业新闻观逐渐被解构,何谓“新闻”的定义权重新转移至用户手中[4]。相比以往经由传统媒体把关的“精英筛选”标准,新闻源由“大众筛选”或用户“选择即生产”的方式,降低了用户对虚假新闻的辨识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闻把关的权威性[5]。 如此,新闻业传统“守门人”角色的逐渐淡出是否真能催生、催熟所有公众,依靠公众自身媒介素养辨识新闻真伪?这恐怕是个伪命题,让人细思恐极。 数字传播方式变革的痛点 在数字技术推广下,原子裂变产生的链式反应也适用于社交媒体传播中指数级增长的特征。社交媒体时代新闻的核链式传播——“传播源—激发层—裂变层”的链式传播,加剧了社交媒体平台虚假新闻的扩散,尤其是一些自媒体为了涨粉,病毒式的扩散虚假新闻。 图:社交媒体时代新闻的核链式传播 在媒体的新闻信息传播理念和传播模式都发生深刻变化之时,新闻文体的多样化也改变了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守门人”的痛点。 1、自媒体新闻转述的偏差 媒体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进一步消解了虚拟现实和客观真实之间的界限。互联网新闻在传递过程中,某些新闻细节被选择性锐化(被保留的细节成为了剩下来的讯息的核心内容)或强化性锐化(以夸张的方式对某些细节进行强化)[6]。在自媒体后续一系列的新闻转述过程中,新闻信息会因为实验对象受众的兴趣、态度、文化规范或刻板印象期待,而出现歪曲或被同化等现象。 2、开放性文本“无把关” 新媒体是典型的“无中心”传播,不仅没有严格的审核把关过程,受众对文本的改造也更为容易。社会化网络广泛普及以来,UGC(用户原创内容)成为受众接触的重要新媒体文本形式。 以往的电视报刊文本大多是经过深思熟虑、经过严格把关,带有特定“意识形态”目的的系统化内容,其主要目的在于潜移默化地让受众接受现有制度。而“去中心”、“无把关”、“无边界”等特点使新媒体的文本更为开放和包容,但也带来了传播内容的“碎片化”和“浅薄化”。 3、舆论“失范” 当终极价值与合法手段两者之间出现矛盾时,这种现象被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定义为“失范”(anomie)[7]。从业者若不认可且没有遵守应当遵守的职业规范和伦理道德,就会造成失范现象。 传统媒体时代,议程设置引导舆论相对规范有序;新媒体时代传播主体庞大,自媒体传播平台与规范的新闻职业伦理道德的价值观和立场不一致、两者发生冲突时,就可能造成新闻伦理失范[7]。且自媒体传播平台数量庞大,往往会主导社会舆论的走向。一些自媒体传播平台多次声称自己仅仅是一个“科技公司”,并不会引导新闻伦理的方向,但其实质正是意识形态中技术至上的工具理性现象,导致新闻伦理偏离方向。 4、多元文本的虚拟化建构 与传统媒介相比,新媒体传播更加强调社会关系的虚拟化建构。新媒体能制造全新的情境体验。网络空间的文本、图像、音视频及三维虚拟空间,为受众制造了在真实世界中难以企及的新闻感官的奇幻体验,新媒体情境下的新闻的构建方式更为多元,也为不实新闻的传播提供了更“便利”的方式。 即时性、空间感、互动性等这些在传统媒体时代无法解决的问题,在新媒体时代都已经通过技术实现突破,但在另一个维度上,也让负面信息病毒式裂变传播的特点更为明显[8]。网民的娱乐共享精神,使得信息在没有被“证实”的情况下便已经在自媒体上非理性散布。 公共新闻的概念伴随着自媒体而产生,个性化是其特点,当信源从传统媒体扩大到自媒体移动端时,缺少把关人的公共新闻中的“热点”新闻,更需要一个真实、客观、可溯源的技术把关支撑数字新闻新的生命。 区…
-
观点 | 为什么说比特币是世代的投资
译者按:11月26日比特币突然暴跌,从18913最低跌至17125,上演了千刀的跌幅。虽然多名大佬已经提前预示过风险,但这样大的波动总还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各位投资者的情绪。以下内容,是一位普通美国小伙儿对比特币投资的亲身经历及真实看法,希望对各位投资者有所帮助。不过投资吗,还是DYOR吧! 比特币我关注这种加密货币并且少量入币已经有近一年的时间了。不过,这并不是说这一直都是 “无需用脑的事”。其实恰恰相反。我有很多疑虑。就去年的大部分时间而言,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当我刚开始走入这个兔子洞时,我遇到了这样两个阵营:一种人群认为“自己是疯狂的,赌着快速致富机会的人”,另一群人则认为“比特币是一个绝对的投资独角兽,而且它可能会解决世界上大部分的问题。” 随着时间推移,我花在“疯子”阵营的时间越来越少,花在“独角兽”阵营的时间则越来越多。而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沉没成本的谬论,也可能是因为比特币是我们一生的投资。总之,原因不止一个。 以下则是我个人的经历。 早些时候 我于2019年5月从大学毕业,获得了商业金融学位。我之所以选择这条道路,是因为我明白,如果你想在这个世界上实现真正的 “(财务)自由”,金融知识是必不可少的。然而,随着我的学习越来越深入,我开始意识到,要实现这种自由,就需要至少以下四样东西中的一样: 1、时间。你需要愿意花20年、30年、甚至40年的时间朝九晚五地工作,这样你才能攒下足够的钱,然后靠着以10%回报率的被动收入光荣退休。这是生活中,你必须谨慎消费。 2、禀赋。你需要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拥有大笔的遗产。 3、风险承受能力。由于投资的风险性和收益潜力之间是不断权衡的,所以你需要能够忍受你可能会失去大部分资金的可能性。 4、专业知识。你需要知道一些99%的人都不知道的东西。而要获得这类知识,则需要付出多年的时间。而且即便如此,你能把握住一个风险回报比不对称的投资机会的契机也是微乎其微的。 然而事实证明,首先我并不是很想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花在职场修炼上。这是无济于事的,因为美国公民的平均退休年龄和预期寿命仅相差15年。 其次,我也不是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能够赐予我大笔的财富。 此外,在学习金融和经济学的过程中,我遇到了有效市场假说(EMH)。这一理论指出,跑赢大盘或把握市场时机是不可能的。虽然这并不完全正确,但它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很明显的是,要想真正玩转股市,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已经拥有几十万的美金资本(以及诀窍)的前提下,构建一个适当的多元化投资组合,或者通过金融衍生品执行套利机会。 只是,在我的投资组合管理课上,我们曾用虚拟证券交易所 “假装投资 “了100万元。可是结果呢,我们所选的组合中没有一个的收益率是超过1%的。 所以我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普通人——比如我自己,应该坚持被动投资,比如先锋共同基金或标普500指数这样的指数。 但是后来,我在2019年4月第二次遇到了比特币。当时,它的价格大概只在每币3000美元。不过,作为一个穷困潦倒的大学生,17年的时候,我只能旁观着它的大牛市(其间,有的普通人在几周内就成为了百万富翁)。尽管当时没有钱,但那时起,我就决定在毕业后找到体面工作后的第一笔投资就是买下一整个比特币。但到了那时已经太迟了。 当我的第一笔工资存入到银行账户的时候,比特币已经又经历了一波牛市,涨到了1万多美元。于是,我便慢慢开始定期定额地投入到加密货币中。 一开始,我每周投入50美元。接着,会开始做一些研究,因为我开始意识到,比特币似乎是一生的投资机会。而且我对它爱不释手。 以下便是原因: 投资机会 不能撒谎的是,确实是金钱利益把我拉进这个兔子洞的。而且就像我在《比特币减半基础知识》中所讨论的那样,比特币每隔四年左右就会发生一些神奇的事情:即抛物线式的升值。 比特币只存在了10到11年的时间。但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它的价格在其供应发行量减半的同时,已经出现了一个规律,那就是它的价格翻了10倍(或者更多)。而我们距离下一次减半也已经只有不多的时间了。所以我也想在下次牛市时分一杯羹。 另外,我还考虑到了一个关于投资的普遍真理,也就是”集中投资能创造财富,分散投资能保住财富” 虽然当时我的财富非常的少,就我的学生贷款就有3万多美元,但把一些财富集中在一个高度投机的资产上是非常有意义的。 全球储备货币的历史 下图的确说明了一切。在过去的600年里,每一种储备货币(本位)最终都是失败的。因此,相信美元在适当的时候失效,或许也并不是荒谬的。而如果真是这样,而且比特币取代了美元成为了全球储备货币,那么每个比特币的价值将达到1000万美元左右。 假设每个比特币的价格是1万美元。那么你愿意为了赢得1000万美元而失去1万美元…
-
比特币吹捧记:不谈风险的乱奶都是耍流氓
来源:耳朵财经,作者:言一 2021年伊始,比特币仍然没有停止它的增长势头。 接连突破3万、4万美元高点,比特币显示了其作为“数字黄金”的巨大生命力。 一方面,机构入场、FOMO不断,唱多比特币的声音也越来越多,比特币的共识从未有如此一致。 另一方面,合约交易者损失惨重,专业交易员杠杆逐步降低。做多交易者与做空交易者之间裂开了一道鸿沟,分歧越来越大。 “大放水”还会维持多久、比特币疯狂何时又会结束成为了关注点。而更重要的是,要警惕FOMO,防范风险。 在风险极剧放大的比特币交易市场,基于零和博弈理论,输方必定惨败! 1 越奶越热的比特币 如果从“312暴跌”后的3800美元来看,截至最高点,比特币涨幅超过1000%。 数据显示,在2020年全球大类资产表现中,比特币跑赢所有大类资产,远超美股领头羊FAAMNG、COMEX黄金、NYMEX天然气、CBOT大豆、以及沪深300 等,在全球大类资产表现排行榜中高居榜首。 如果将时间线拉长至10年前,彼时,比特币价格为0.0025美元。10年的时间,比特币涨幅达到了1300万倍,价格涨幅创造了一个接一个的奇迹。 FOMO情绪再现,韩国“泡菜溢价”达到两年高点(3.5%-5.5%),二级市场上,散户开启了对比特币的疯狂追逐。 矿机市场同样火热,已经淘汰的一代神机“蚂蚁S9”重出江湖,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按斤卖的矿机再次成为“香饽饽”,出现溢价并远远供不应求。 而国内媒体也开始大范围对比特币价格频频进行报道、英国《金融时报》甚至公开在头版头条对比特币突破35000美元进行报道…… 在国外社交媒体方面,截至1月4日,比特币相关推文数量就已创历史新高,达到14万条,此前最高记录为2017年12月的13.5万条。 公开的声音越来越多,直呼“骗局”的声音却少了很多,让人诧异的价格涨势成功让比特币出圈,越来越多的人对这项资产类别产生了兴趣。 即便比特币已经涨至令人诧异的水平,但是丝毫不影响行业人士对其未来的期待。 美国对冲基金天桥资本(SkybridgeCapital)创始人预测,到2021年底比特币价格可能达到10万美元。而此前,天桥资本也正式启动比特币基金,供新投资者进行投资。 前高盛高管、Real Vision创始人Raoul Pal则预测,比特币将在2026年攀升至100万美元。 就连此前一直唱空的比特币的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创始人达利欧,也对比特币表示了些许认同。 市场情绪越发火热,越来越多的行业知名人士加入到了这波“奶”比特币的盛况当中,热闹程度已不输2017年底。 “接着奏乐,接着舞”成为了行业的真实写照。 2 暴涨原因几乎已成共识 与2017的暴涨不同,这次比特币暴涨的原因共识极其一致:货币超发,比特币的避险属性被绝大多数的人所正式认可。 比特币的稀缺性、标准化和可分割属性也进一步被得到了认可。 而这次暴涨的直接*****源于疫情后的各国货币史无前例的超发。数据统计,当前,西方四大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已经超过25万亿美元,而在2008年,这一数字是3.6万亿美元。 短短12年的时间,资产负债表爆表7倍,令人咋舌。 在“大放水”的背景下,风险资产与避险资产价格齐飙,美股接连新高,黄金也于2020年创下最高水平,比特币作为新兴避险资产备受关注。 与以往不同的是,机构抢筹成为了这一波牛市的主旋律。 其中,灰度基金应该说是最大的助推力,截止目前,其比特币持仓高达60万枚。此外,商业情报公司MicroStrategy、美国保险公司MassMutual、支付巨头PayPal、新加坡星展银行等巨头纷纷入局,购买比特币或为比特币提供交易等功能。 有行业人士直呼,这一次是机构的“明牌牛市”。 也有人表示,“股市不再是反应经济的晴雨表,而是反映货币的晴雨表。”不过,比特币或许更适合作为反映货币发行情况的晴雨表。 比特币反映了货币超量发行的荒唐程度,比特币价格越“荒唐”,表明现实货币政策越荒唐。 风借水势,比特币因共识取得了今天的成绩。随即,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唱多比特币的声援当中。 3 做多还是做空? 即便共识已定,但是大多数持币人处于一种要不踏空,要不卖飞的状态。面对屡创新高的比特币价格,无论追高还是做空,痛苦指数都在飙升。 月初,中国青年报发表题为《比特币属高风险资产不提倡年轻人加杠杆炒币》的文章。直接指出当前狂热年轻人动用杠杆炒币,风险激增。其也希望年轻人认清泡沫,理性投资。 的确,比特币等虚拟币作为一项新兴数字资产波动极大,即便趋势已定,但是增长过程必定极为坎坷。 加之众多数字货币交易所的期货合约、杠杆泛滥,保证金交易如同一把双刃剑,刀尖舔血必有翻车的一天。 1月4日,比特币突破34000美元高位后惨遭抛售,单日振幅达17.6%,最低下跌至27777美元,创下自2020年3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 仅在…
-
国泰君安:币灾意味着什么?本轮泡沫离终结不远了
来源:覃汉投资笔记 作者:覃汉、潘琦 原标题:《币灾意味着什么?》 近期我们不断提示大宗商品价格可能阶段性见顶,但虚拟货币却意外闪崩,遭遇“黑色星期三”。过去一周里,特斯拉CEO先是以宣布特斯拉暂停接受比特币支付,又是暗示可能卖出比特币持仓。作为本轮牛市影响力最大的“网红”,马斯克的立场转变引发了币圈持续下跌。 周三“币灾”的催化剂是中美监管升级,中国三大协会重申虚拟货币不得用作支付结算方式,发改委对“挖矿”企业加强监管,而美国监管机构也计划成立虚拟货币监管小组。 比特币在24小时内最大跌幅超过30%并艰难守住30000美元关口,以太币最大跌幅超过45%并一度跌破2000美元,暴跌引发的连环爆仓和被动去杠杆,又进一步放大了跌幅。截止周三收盘,较年内高点累计下跌幅度均超过40%。 随着暴跌后抄底资金的出现、比特币“多头”马斯克以及ARK基金Cathie Wood的积极喊话,价格开始反弹,截止周四下午,比特币和以太币重回40000美元和2600美元上方。 比特币是否有价值是个“仁者见仁”的问题,拥趸者或是基于对区块链技术的信仰、对货币信用的不信任、对虚拟资产的兴趣,批判者则或是基于技术不成熟、投机属性强、监管有风险等顾虑。 2020年以来的本轮比特币大牛市,除了产量减半、机构参与度提升、散户大量涌入等技术性因素,本质上仍是全球流动性泛滥所推动,这可以从比特币价格走势和美联储总资产规模呈现正相关性看出。 机构参与度提升的一个直观例证就是虚拟货币信托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美国Grayscale基金推出的比特币信托(GBTC)是机构参与虚拟货币最主要的渠道之一。该信托持有资产总市值,相比于2019年底,已经增长超过14倍,最高时已经达到全球最大的SPDR黄金ETF持有资产总市值的70%。 考虑到比特币产量每四年缩减一半(目前已完成三次减半),同时与其他大类资产的相关性较低,部分观点甚至将其看成“数字黄金”,而数据上也确实能印证比特币分流了一些机构原本打算配置到黄金的资金。 如果说对商品期货给出一个定量的“合理”估值已经很难,那么对比特币进行估值就更是难上加难,也因此比特币不得不面临“高投机、高波动”。主流的估值方法有:①单位成本法,即每“挖”一个比特币的成本(算力、能耗等);②储量-产量模型,即参考贵金属储量和年产量的估值关系;③电子黄金法,即若比特币取代黄金的部分避险、抗通胀的需求则对应多少价格;④市盈率法,即比特币市值与区块链上网络转账的总价值(对用户产生的效用价值);⑤技术分析法(目前最普遍)。 参考2016-2017年上一轮虚拟货币牛市,我们认为周三的“币灾”意味着本轮泡沫离终结不远了。一轮牛市的上半场往往都是比特币表现跑赢“高收益币”(即比特币以外的虚拟货币),下半场则是行情扩散到高收益币并大幅跑赢比特币。 这是因为比特币市值最大,价格波动相对最小,无论是交易量还是转账到不同交易所,流动性最好,新入场的或者风险偏好较低(相对高收益币而言)的资金往往都会在牛市初期倾向于买入比特币。而随着“赚钱效应”的持续强化、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风险偏好的逐步抬升,资金就会切换到高收益币,场内加杠杆行为加剧,行情也会进一步扩散到流动性较差的中小市值币、甚至小妖币也会暴涨频现。 泡沫真正的拐点,往往对应比特币价格震荡但不创新高、高收益币美元价格仍在上涨,而这种背离持续一个月左右后,泡沫将会彻底走向终结。由于比特币是向法定货币变现的主要出口,因此币灾往往会出现踩踏。2017年12月16日比特币价格在20000美元附近见顶,并且在后续一个月回落至14000美元附近,但以太币(通俗来说,可以理解为致力于打造区块链世界的ios系统)却仍然实现翻倍,从700美元涨到1400美元,而1月下旬以后虚拟货币则正式开始进入长达一年多的大熊市。 展望下一阶段,币灾的插曲,不改变我们对下一阶段股债双牛的判断。虚拟货币近期的暴跌,终究还是在流动性宽松和前期涨幅过高的背景下,源于微观结构在监管黑天鹅下的崩塌。币圈的生态仍不是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前期参与的机构或在暴跌前已减仓、或在暴跌后将部分资金迁移到权益或者黄金,所以币灾对全球资本市场的冲击仅仅是情绪面的、暂时性的,既不影响基本面,也不影响主要央行对待流动性的态度。周三晚间美股的低开高走也诠释了这样的逻辑。 而我们之所以认为前期受通胀预期、无风险利率上行预期压制的相关资产都会进入一段友好的时间窗口,核心逻辑就在于国内外货币收紧担忧逐渐消退:对内,大宗商品在政策出手下阶段性见顶,通胀警报基本解除;对外,美国复苏根基不稳,就业意愿不强以及疫苗接种意愿不强成为新的约束,美联储对通胀的容忍度可能最终会让市场选择跟随而不是对赌。 免责声明 本公众订阅号为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以下简称“国君研究所”)固定收益团队(以下简称“国…